第二十 虎口脱险-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虽然涉险过关,但三个少年还是情绪低落地回到了营帐。他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安全地把图册带出去,事不宜迟,最好今晚就行动。
阿辽和云山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
“阿辽,咱们今晚一定要离开这里。哪怕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发现咱们溜了,咱们也已经安全了。”
“但是,咱们要想顺利出城,不被搜身,就得有出城门的口令。可是咱们都不知道口令是啥啊。”
“直接去问?”
“问谁?完颜大帅?”
“当然不行。问那个胖金兵怎么样?我觉得他可能不会想那么多。”
“也不行,万一他和别人说起此事,听者会起疑心,这太危险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你说怎么办?”
“我也在想嘛!”
罗裳在一旁看着他们俩针尖儿对麦芒儿,越说越来气,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
“你还笑得出来?”阿辽有些生气了。
“在这里多留一个时辰,就多一个时辰的危险。”云山也不太高兴。
罗裳笑道:“你们呀,动动脑筋!完颜大帅不是告诉我们口令了吗?”
“完颜大帅?”阿辽拼命回忆刚才与完颜大帅在营帐里的交谈,说,“难道是‘汴京防务图册’?”
“当然不是。”罗裳说,“再猜!”
“那是……‘望江南’?”云山想起罗裳曾问完颜大帅想听什么曲子,于是不太有把握地问。
“对,就是‘望江南’!”罗裳敛了笑容,严肃地说。又见他们俩懵懂的样子,罗裳这才解释了一番:“你们俩太粗心大意了!你们还记得昨天那个胖金兵说的话吗?”
“他说完颜大帅喜欢听词。”
“对,还有呢?”
“他还说有些词牌很奇怪,比如《八六子》。”
“对,还有呢?”
云山绞尽脑汁地想,终于想起来了:“他当时说过一句话——要是记不住词牌,连城门都出不去。”
“对!”罗裳说,“我当时就想,出城门为什么要记词牌?那胖金兵连说了几个词牌,什么《摸鱼儿》《八六子》。我们跟着完颜大帅好几天了,知道这几首恰好是他喜欢听的曲子词。所以我猜测,口令和词牌有关。众所周知,出城的口令几乎每天都变,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完颜大帅还喜欢哪些曲子,就能大概猜到口令。”
云山佩服地拍起手来,连连称赞。
阿辽却还不放心:“完颜大帅喜欢的曲子很多,《望江南》只是其中之一,万一这个词牌是以前用过的呢?或者是明天要用的呢?”
罗裳回答:“阿辽说得不错。不过,人在突然被问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没有防备,说出对这件事的第一印象。所以,我刚才故意突然发问,大帅立刻说出了《望江南》,这就说明,他大概刚刚做过什么与这个曲子有关的事情,或者脑海里一直在想这个词牌。所以,虽然我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望江南’是今晚口令的可能性极大。”
“这只是一种可能,万一不是呢……”阿辽还是愁眉不展。
“万一不是,真不敢想象……但我们值得去冒这个险,为了大宋,为了汴京,为了胜利!”罗裳说话的声音不大,但语气斩钉截铁。
云山和阿辽使劲点了点头。
这一天仿佛过得特别慢。尽管昨晚一宿没睡,但三个少年心事重重,都没有睡意。阿辽假装在营帐外、城门口练武,实际在盘算晚上出逃的路线;云山翻来覆去地想,是把图册藏在身上好,还是故意拿在手里更安全;罗裳则默默地记诵着苏东坡那首著名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背着背着,罗裳浮想联翩:虽然眼下身在敌营,但自己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小伙伴们一起“诗酒趁年华”呀……
终于,天色渐渐暗下来。三个少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照例去拜见完颜大帅。完颜大帅忙于公务,无暇理会,看了他们一眼,没发现什么异常,就挥挥手让他们退下了。
熬呀熬,熬到子时打更,三个少年立刻出发。他们都没带随身的包袱,穿的衣服也和平常一样,在夜幕的笼罩下顺利走到了城门口。两个守门的金兵昏昏欲睡,半梦半醒的样子。
阿辽大摇大摆去摇醒其中一个,那金兵警惕性很高,“噌”一下跳了起来。一看是曾经见过的阿辽,那金兵松了一口气。阿辽不等他问,就行了一个礼,表示他和云山、罗裳刚接到完颜大帅的命令,要紧急出城办点事情,大概半个时辰就回来。
“是大帅的命令吗?”那金兵半信半疑地说,还跷起脚使劲朝完颜大帅的营帐望了望。
夜色如漆,黑灯瞎火,什么也看不见。
云山走上前说:“大帅已经睡了。”
金兵一听,似乎觉得更可疑了,忙问:“大帅要你们出城做什么呢?这么晚了,我等有严令在身,要严防细作,夜晚不能放闲杂人员进出城门。你们可有大帅的手令?若没有手令,是不能出城的。”
“手令?”云山心里一惊——不是要口令吗,怎么变成手令了?
罗裳也走上前,笑道:“大帅本来是要给手令的,可是当时他已经休息了,就把口令告诉我们了。”接着,她清了清嗓子,模仿完颜大帅的语气说:“你们此番出城替本帅办事,要速去速回,不得有误。嗯——?”
那语气和声调,特别是那声鼻音“嗯”,简直惟妙惟肖,一看就是常常跟随完颜大帅的人才知道的。金兵点点头,说:“那口令是?”
“望江南。”三个少年满怀期待,异口同声地说。
“没错,那你们过去吧。”他拿出钥匙,把城门上的一扇小门打开。
阿辽和罗裳先后走出了小门,云山是最后一个。他刚迈出了一条腿,忽然被那金兵拉住衣裳,“等一下!”
三个人立刻把心提到了嗓子眼——难道那金兵发现了什么破绽?他们一动也不敢动,那一瞬间时间仿佛停住了。
“现在是子时一刻,大家伙都困了。你们回来的时候,声音轻点儿,听到没?”
原来是一场虚惊。
出了城,三个人就像入了海的鱼,迅速向城东边那座破庙跑去。大约一刻钟,他们悄悄摸进了破庙。
时隔多日,不知道那老兵是否安好。阿辽打手势让云山和罗裳都屏住呼吸,不要说话,自己从腰间拔出匕首,蹑手蹑脚来到窗前蹲下。窗户纸早就破烂不堪,阿辽慢慢直起腰来,看见那忠心耿耿的老兵正和衣睡在草垛上,一盏微弱的小灯,照出两匹被喂养得膘肥体壮的骏马。看样子,老兵做好了时刻迎接他们归来的准备。
一见三个少年平安归来,老兵揉揉睡眼,顾不上寒暄,立刻备马,带着他们火速赶往宗泽副元帅的大营。
天亮的时候,两匹骏马载着云山他们奔驰进了宋军大营。宗泽这段日子担惊受怕,有些后悔不该派孩子们去闯虎穴。但他仍然打起精神,操练兵勇,准备作战,大军也已经向汴京方向开拔。此时,他正在营帐里和麾下大将们议事,忽然听到营帐外有人喧嚷“来了!来了!”,细听,是岳五郎的声音。
正思虑间,岳五郎已经带着三个少年走进了营帐。云山心急如焚,顾不上行礼,直接从怀里掏出图册呈给了宗泽副元帅。
宗泽摸着那带着体温的图册,听着云山对汴京每一处金兵驻防点地形的描述,和罗裳从词句里破译出的金兵数量、兵种组成、换防时间,不禁老泪纵横。一旁的阿辽也在向岳五郎和其他将军,讲述金军平日如何操练、完颜大帅的用兵特点等,军官们不住地点头、记录、思考……
事不宜迟,宗泽马上升帐点将,命岳五郎和阿辽各自领一队骑兵作大军的先锋。云山和罗裳则留在宗泽身边。大军以雷霆之势向汴京开去。
这是一场未被史书记载的战斗。宋军向汴京的金军发起了一次短促但迅猛的奇袭,许多金兵被精准地杀死,完颜大帅也险些受伤。宋军最终因为兵力不足,更因为没有得到康王的指示,没能收复汴京。但宋军通过这场战斗大大提振了抗金的士气,也收复了汴京周围的一些失地。
后来,完颜大帅率领金军撤出了汴京。而被掳到金国的“二圣”,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尾声
半个月以后,宗泽率领大军进驻汴京。
在队伍里,三个少年每个人骑着一匹骏马,高兴得不知道怎样才好。在汴京城门下,阿辽突然把马勒住,并把马头朝向了西北的方向。
“阿辽,城门在南边。”罗裳感到有些奇怪。
“云山、罗裳,我要走了。”阿辽的神色既严肃又有些悲伤。
“你要去哪里?”云山被这个消息震惊了。
“大辽国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这几天我听到一个消息——耶律大石将军还活着,他带着一支军队向西北去了。我要去找他,找我的家人……”阿辽的眼睛里噙着泪。
云山和罗裳也眼中含泪,笑着对阿辽说:“我们等着你的好消息!一路平安!”
“放心吧!我们还会见面的!”阿辽笑着策马扬鞭,头也不回地向西北方向奔驰而去。
在重建的汴京城里,云山成了宗泽的得力小助手,绘制地图,抄写文书,样样都行;罗裳则忙着整理、收拾“二圣”被掳走之后残留的书籍、绘画、瓷器。云山和罗裳渐渐明白,不必为曾经对大宋之“雅”的追求而内疚,保卫家国本就是为了保卫普通人的生活,保卫一切美好的事物,让风雅的大宋之美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
后来,云山和罗裳听说在西北的草原上崛起了一个新的王朝“辽”,是流亡到那里的辽国人建立的,被称作“西辽”,而皇帝就叫耶律大石。他们俩仿佛看到了阿辽在草原上像雄鹰一样翱翔……
后记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一
这套给孩子们的历史小说,我前前后后写了四年。
那一年那一天,在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时,我先是觉得喜悦、兴奋,倍加期盼,很快又感到紧张、忐忑,甚至焦虑。大概每一个即将为父为母的人都会如此吧。
我和家人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我始终觉得不够。“还要做点不一样的”,这个念头反复冒出来。特别是想到妻子付出的辛劳,我更坚定了这个想法。当时我正在酝酿一篇以汉代为背景的历史作品,忽然想到,何不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写一个故事?
沉浸在古籍汉典时,我常常想象汉家的天地日月,大到城阙关河、山陵烽火,小到铜镜衣裳、漆器屏障,汉家的百姓在这天地之中,通过一针一线、一蔬一食、一砖一瓦,制礼作乐,造就了雄浑朴拙的大汉时代。那么,汉代的少年儿童会有怎样的生活呢?
于是就有了这套书的第一本《大汉小侠客》。当时我的孩子还未出生,我只是怀着朴素的愿望,写了三个少年在汉武帝时代的冒险故事,作为给孩子的出生礼物。三个少年的名字各有出处:稻国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一个很小的侯国,“稻公子”是稻侯的儿子;“未央”的名字源自长安未央宫;“大侠”体现西汉尚存的战国侠士之风,也和好友家的儿子“大侠”暗合。
写完这本后,我的女儿出生了,书稿也交给了责任编辑。在我当奶爸期间,责编告诉我,最好能接着往下写,比如唐代。我正有此意,一年之内,就有了这套书的第二本《大唐小神探》,写的是一个不太复杂的推理故事,主角只有一个——十岁的阿九,是以我女儿为原型塑造的,很多情节、场景亦是在拍她入睡时想到的。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一个故事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我将时代设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从唐诗入手,试着给小读者展现光辉灿烂的盛唐文化。
随着女儿的渐渐长大和责编对我的不断鼓励,我又写了第三个故事《大宋小画师》。一方面,我特意把故事的时代背景放在两宋之交,让小读者在北宋灭亡这一特殊背景下观照宋代文化,对风雅精致的宋代文化产生更具历史深度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从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身上看到了孩子的成长,特意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成长故事”。
渐渐地,我开始关注身边的其他孩子。古人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要祝福世间所有的孩子,祝福他们都能成长为独立、负责,拥抱生活的人。因此这套书的最后一本《大明小掌柜》,把时代背景设定于商业文化繁盛的明代中叶,不仅与明代盛行的小说、戏曲等文学相关,也是帮助孩子建立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世情故事”。
从冒险、推理到成长、世情,我慢慢意识到,写作这套书,并不是我单向度给孩子提供一份成长礼物,而是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自己。一个成人理应意识到,陪伴孩子长大,是自己的第二次成长。
二
写这套书还有一个初衷,是希望引领小读者在阅读中,不知不觉了解、熟悉、喜欢上典雅多姿的中国古代文学。
我小时候读过不少传统小说,里面有非常多的诗词,因为这些诗词绝大多数和情节无关,我往往跳过不读。后来我问过几个小伙伴,发现大家都是如此。
有趣的是,小时候电视上播过一些以古希腊、古印度和北欧神话为背景的动画片,我和小伙伴们为了看懂动画片,辩论哪个人物最“厉害”,主动翻书查找相关知识,竟然把古代神话里佶屈聱牙的神祇姓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一清二楚。
这些童年往事使我意识到,诗词歌赋、文物艺术等传统文化,如果只是作为考纲里的知识点出现,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学习,那孩子们很快就厌倦了;生硬地夹杂在故事里,和情节不发生关联,孩子们也不会看。因此,我在写这套书时,绞尽脑汁,多方参考,围绕四个朝代最有代表性、最通俗易懂的诗词歌赋设计情节。小读者在阅读时要想克服障碍,解开谜题,战胜反派,就需要了解和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化常识、历史文物等。
唐人有诗云:“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我想,引导孩子对古代文学发生兴趣,也是一个潜移默化、意在言外的过程。
关于古代文学的学习方法,下面再具体谈三点,供小读者和家长朋友们参考:
首先,古代文学本身就很有生命力,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诗词歌赋和当下的生活建立关联,进入其中的意境去体验、感受、领悟。比如,在城市奔驰的地铁前目睹送别的场景,我的脑海中会蹦出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单位加班至深夜,月亮好的时候,我会想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和久别重逢的朋友在街头一边散步一边谈天说地,大家会情不自禁地吼出“诗酒趁年华”……
刚开始接触古代文学的少年儿童,可以进入本套书中设定的情境,代入古代少年儿童的视角,展开一段“沉浸式”的文史体验。希望小读者能在这四个很不一样的故事里,发现、感受自己的日常生活,意识到吟咏诗词和吃饭喝水、游戏玩闹、读书看报等没有本质的不同,渐渐地把诗词歌赋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时常使用自己背诵过的诗句词句和家人、同学互动,从而真正理解古代文学的意蕴。
其次,我们在学习古代文学时,要多关注诗词的音乐性。古代的诗词曲多是有音乐性的,最初是要唱出来的。有的是民歌、山歌,有的是宗庙里演奏的礼仪乐曲,有的是诗人词人写的“流行歌曲”,至于散曲、戏曲之类就更是自带音乐性了。当然,文人墨客们创作诗词,不一定是为了拿来演唱,但在格律、声韵、平仄上的讲究,仍然使得诗歌具有音乐性。
理解了古诗词的音乐性,就能感受到,学习古诗词其实和学唱歌很相似,只不过是把唱歌的旋律变成了音律的平仄、节奏、押韵。小朋友们在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可以用吟唱、哼唱的办法来背,听一听以古诗词为歌词谱写的歌曲或者昆曲名段,都可以有效地记牢一些诗词。在这里,我推荐杨荫浏先生整理的南宋词人姜夔留下来的词谱,相关的音乐作品很好听。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虽是老生常谈但却颇为有效,并且孩子年龄越小越有效,就是一个字——背。
先把唐之前的古诗,唐宋诗,唐宋词,元明清名家的诗词曲各背熟一百首,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有这四百首诗词曲打底,将来考试也好,写诗填词也罢,甚至写文章编剧本,基础都是足够坚实的。
三
最后要感谢帮助我完成这四个故事的亲朋好友。
感谢马伯庸先生、刘勃先生、李天飞先生、沈佳音同学的支持与推荐;感谢老同学张骁飞、徐畅、楚萍和老朋友阙海、陈文君等对初稿提出的专业意见;感谢李頔、小蠹同学的无私帮助。
感谢我的女儿“小白”张九思,以及她的小伙伴卿昀杉、“大侠”邹禹霂和“二侠”邹禹霄、“米多”万庭瑞;感谢好友竹嘉“客串”了“竹嘉客店”老板,感谢好友卢十四、八圈,分别慷慨“出演”大反派“假卢十四”和“八老爷”,现实中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感谢好友、同事李宁在我情绪低落时给予的鼓励。
感谢内子以及我的父母、岳父母的支持,我们共同认识到孩子的独立、负责、快乐是最重要的,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民主、宽容的家庭环境。
感谢青岛出版社晓童书团队,能由晓童书出版这四本小说是我莫大的荣幸,他们以细致高效的工作帮助这套书顺利面世。当然,这套书以真实历史为背景,虽经查阅大量资料,力求可靠,但依然不免存在疏漏之处,欢迎大小朋友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最后,和小读者们说声再见。希望你们真心喜欢这四个故事,我永远乐意和你们做朋友。
大白(张向荣)
2023年“六一儿童节”
于北京白又白公社
版权信息
COPYRIGHT
书名:大明小掌柜(诗词歌赋少年游)
作者:张向荣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ISBN:9787573611697
字数:59千字
楔子
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1522—1566)。
大明嘉靖 年间,盛夏。
太平洋深处,蔚蓝的大海被烈日照耀,吸收了许多热量,蒸腾出滚滚的气浪。气浪缓缓上升,生成旋风,向着大明帝国的东部海岸快速推进。
明朝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省”。
此时的大明东部海岸,外海风平浪静。一艘从爪哇驶出的贡船,满载乘客和货物,张满风帆,向着大明驶来,目标是浙江省 宁波府。
两个时辰后,一场台风席卷了大明的东部外海。
南京在明朝称为应天府。第二天,大明陪都应天府 的官员们收到了层层递上来的紧急奏报:一艘从爪哇来的贡船没有按时驶入宁波府的港口。只有一些漂浮到海岸附近的木板、破帆布,提示人们海上曾经发生过什么……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