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 遇到司马大人 忘忧之馆,垂条之木。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出入风云,去来羽族。既上下而好音,亦黄衣而绛足。蜩螗厉响,蜘蛛吐丝。阶草漠漠,白日迟迟。

第十三 遇到司马大人 忘忧之馆,垂条之木。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出入风云,去来羽族。既上下而好音,亦黄衣而绛足。蜩螗厉响,蜘蛛吐丝。阶草漠漠,白日迟迟。 ——枚乘《柳赋》(节选)
汉家天下,每天有无数人出入函谷关,因此,从洛阳到函谷关的这段路,车水马龙。在这条路上,三个少年常能搭上便车——原本打算走半个月的路,看来几天就能走完,大家的心情因此变得十分愉悦。
一路上柳枝相接,吐出嫩绿的叶子;飞鸟唱着好听的歌曲,连羽毛都分外好看。稻公子不禁想起了辞赋家枚乘的句子:
忘忧之馆,垂条之木。枝逶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出入风云,去来羽族。既上下而好音,亦黄衣而绛足。蜩螗厉响,蜘蛛吐丝。阶草漠漠,白日迟迟。
在一辆车上,车主人告诉他们一句俗语——“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就是说大汉的武将很多是函谷关内的人,文臣则多是关外的人。原来,汉朝的臣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函谷关里面的人,称“关中人”或“关西人”,另一类当然就叫“关外人”或“关东人”了。三个少年自然都是关外人。他们发现,因为帝都长安在关中,凡是走路骑马昂昂自得,甚至有些趾高气扬的,一定是关中人。
一路上很顺利,三个少年终于来到了函谷关下。虽然名为“关”,但函谷关更像一个军事要塞:城墙依山的走势而建,在关下隐约能看见城墙后面的城楼。城墙上下到处是身披甲胄的将士,旌旗猎猎飘扬。
“你们的通关文书呢?”一个一脸凶相的守门士兵拦住了正要进关的少年们。
“通关文书?”大家面面相觑。
“关中是你们想进就进的吗?朝廷有法令,没有通关文书,一律不得入关!”那士兵高声呵斥道,“没有文书还敢闯关?大胆!过来,我要搜身!”
大侠气得脸色都变了,稻公子使劲拉了拉他的手,提醒他千万要忍住。三个少年只好垂头丧气地站到一边。一个面相更凶的士兵走过来,在他们身上摸来摸去,连衣角都使劲捏了捏,还扯掉了未央的佩玉。稻公子看见未央脸红了,也忍不住开始生气。大侠穿的是短打,一看身上就藏不了东西,那士兵就粗鲁地把大侠的宝剑扯下来,翻来覆去地看,看完“咣当”一声扔到了地上。三个少年再也忍受不住,围住了这个士兵。
“怎么,想谋反吗?”一看要动手了,一群守门的士兵拔剑围了过来。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只听一个文弱但不容置疑的声音传来:“当兵的欺负小孩,算什么本事?住手!”
少年们和士兵们扭头去看,只见一个头戴进贤冠的人站在那里。此人器宇轩昂,眉目俊秀,身后跟着一个背行囊的仆从。看样子,他们也要进关。
“你是干吗的?”士兵厉声问道。

刺,木制或竹制,上面写着姓名、字号或官职。

那人并不回答,从怀中掏出一个竹刺 ,又令旁边的仆从拿出木质通关文书,一起递了过去。
几个士兵一边看竹刺和通关文书,一边小声议论:“是个郎中啊……”

汉朝官员的俸禄以粮食发放,因此常用粮食的多少(以“石”为单位)表示官职的高低。

“郎中又不是大官,才三百石 ,咱们守关多年,什么样的高官没见过?两千石的郡守咱都不怕,难道还怕一个小小的郎中?”
“你有所不知,郎中虽然官小,但我听说有些郎中是陛下身边的侍从,说起话来比一些‘两千石’都管用。还是小心谨慎为好。”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不过,在汉武帝时期,太尉时常空缺,“三公”是笼统的说法。

“说的是啊,从通关文书上看这个郎中去过好多郡、国,应该是给三公 甚至陛下办事的……”
几个士兵恭恭敬敬地把竹刺和通关文书还给那人,那人也不道谢,而是说:“这三个小孩都是跟随我来的。这通关文书你们可看清楚了?看清楚就让我们赶紧过去。”

稻公子听到这话吃了一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连忙给大侠和未央使了个眼色,三个人迅速簇拥到那个郎中身边,一起过了函谷关。
走到一处僻静的地方,稻公子整了整衣服,走到那个郎中面前,做了自我介绍,欲行跪拜礼:他先把双手放在额头,深深鞠了一躬,回身后双膝着地……他正要俯身跪拜,却被那人一把扶起来。

今上:当今皇帝。

“岂敢岂敢,”那人拱手还礼,“原来是稻侯的公子,如果我没有记错,论起来今上 是公子的叔叔。”
“稻国是天底下最小最小的国了,大人怎么会知道得这么清楚?”
那人大笑道:“哈哈哈!述往事,知来者,古往今来,天下大事,我都知道呀。家父是朝廷的太史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可是在下的家学。”
稻公子心想:当今太史令是司马谈,眼前这个人就是他的儿子啊。稻公子再次行礼,恭恭敬敬地说:“拜见司马先生!”
“不必客气,在下司马迁!”
晚上在传舍里,司马迁兴致勃勃地谈起了他按照父亲的意愿游历天下的往事。往南,他渡过长江,登上九嶷山,到汨罗江畔凭吊了大诗人屈原;往东,他横渡洞庭湖,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途中登上庐山,在九江考察了大禹治水的劳绩,又在钱塘、姑苏一带饱览了江南风光,并拜谒了楚国贤人春申君的故居;随后他又一路向北,渡过长江和淮河,走到了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最后沿着楚汉相争的军事路线,从高皇帝起家的丰沛、芒砀一带出发,一路收集本朝立国以来的种种逸闻旧事,终于回到了长安。他出行的下一个目标是巴蜀一带。
“想想就激动呢!”司马迁搓着手说。
三个少年都听得入了迷,特别是稻公子,他最喜欢的就是天文地理和史书逸闻,不停地问这问那。问着问着,司马迁忽然想到了什么似的,眉头一蹙。这微妙的表情变化没有逃过稻公子的眼睛。
在稻公子的询问下,司马迁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不久前,司马迁在洛阳一带收集到一包竹简,都是周朝晚些时候的古简,可惜连缀竹简的牛皮早已腐朽,导致竹简散乱,上面的文字又是古字,因此虽经努力辨识,仍有好几片竹简的顺序难以确定。
三个少年一听,顿感兴奋,赶忙把事情应承下来——正愁不知如何报答司马迁把他们带进函谷关的恩情,眼下是个机会。
司马迁令仆从取来包裹,在席子上铺了一地,说:“看,古简能保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它的材质特别脆,上面的字也不甚清楚,而且都是以前的古字,你们真的能给这几片竹简排好顺序吗?”
稻公子想到自己从小饱读经史,对此信心满满。司马迁见夜色已晚,就先睡了。
三个少年着手整理竹简,才发现这件事有多难——有些古字难以识读,还有些古字根本就看不清楚。他们忙活了半宿,不仅没能帮司马迁排好最后几片竹简的顺序,还把司马迁之前辛辛苦苦排好的竹简给弄乱了。本想报答人家,结果帮了倒忙,三个少年沮丧透顶。
稻公子硬着头皮继续钻研,未央强忍着睡意给他帮忙。大侠帮不上多少忙,就先去睡了。
院子里传来几声鸡叫,未央抬起头看了看天色,说:“天快亮了……”
隔壁,似乎传来了司马迁起床穿衣的声音。
“完了完了,这可怎么向司马大人交代啊?”稻公子急得眼泪夺眶而出。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