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题记 刘肇撂挑子了,而接担子的是年仅二十四岁的邓绥。她的身份由皇后一跃提升为太后。这位年轻的令人侧目的新太后,“高升”后的第一次事就是寻立太子
为什么太子还要“寻”才能“立”呢,那是因为刘肇在宫中尽管广洒雨露,而且收获也颇丰,前后有十多名皇子降生。然而,不幸的是,这十多个皇子的结局却是一样的,两个字:夭折。没有留下一儿半子,现在他挥一挥衣袖就走了,接班人自然是一件荆手的大事难事了
事实上,立太子的事,不但邓太后着急,朝中的大臣们更着急,他们本着“食君禄,忠君事”的原则,马上召开了一次紧急磋商会议,会议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商量从汉和帝的兄弟诸子中另立贤人为帝的事项
然而,就在大伙充分发挥民主,为新立人选争先恐后,争论不休,争执不下,争风吃醋时。邓绥不但来了个“不期而遇”,而且还来了个“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帝生有两个皇子,散落在民间。随后对这些面面相觑、惊恐万状的公卿大臣们进行了解析:和帝当初见自己的生的皇子在宫中无一例外夭折,为了防止有人加害子嗣,来了个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旦有皇子降生,就秘密抱出皇宫,寄养在民间。黄天不负有心人,总算有两个皇子存活下来了。现在和帝去了,该是寻找失散的皇子的时候了
众大臣一听有这么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自然极力造成派个去宫外寻找皇子了。当时尽管通讯设备不发达,交通不发达,但因为有“内人”引指路径,点明方向,寻皇组很快找到了两位皇子:刚满八岁的刘胜和刚满百日的刘隆
按照嫡长子继位的原则,刘胜应该继承皇位。然而这时的邓绥却坚持支持年仅百月大的刘隆为皇帝,理由是刘胜虽为长,但从小犯有“痼疾”——小儿痴呆症,让他当皇帝,将来也是个糊涂皇帝,于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立刘隆为宜
当然,这只是邓绥明义上的理由,实际上,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邓绥膨胀的野心在作怪,是啊,这个时候刘胜已经八岁了,再过几岁就到了“懂事”的年纪了,就可以自己掌政了,这样的“养子”是很难“养亲”的。这样一来,邓绥煞费苦心的努力就会付之东流,风华正茂的她也因此而变成“昨日黄花”。而只有襁褓中的刘隆,才有可能让自己象当年的马明德皇后那样,养出一个完全只认自己做母亲、认自己的家族做舅家的皇帝
两权相害取其轻,也正是因为这样,邓太后自然“力挺”还在襁褓中的刘隆为皇帝,以便达到自己长期“摄政”的不可告人的目的
为了避免免夜长梦多,于是,一向温顺的邓太后做出了“一意孤行”之举,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迎立少子刘隆为帝,封八岁的哥哥刘胜被为平原王
邓太后的举动出乎大臣们的意料之外,他们想反对,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反对无效后,他们只好选择了“顺从”的妥协
刘隆便是汉殇帝。因为刘隆太小,天降大任于邓太后身上,由她来临朝听政。她以皇太后的身份诏告天下。诏书里,自称“朕”——“皇帝幼冲,承统鸿业,朕且权佐助听政,兢兢寅畏,不知所济。深唯至治之本,道化在前,刑罚在后。将稽中和,广施庆惠,与吏民更始。其大赦天下。自建武以来诸犯禁锢,诏书虽解,有司持重,多不奉行,其皆复为平民。”(《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
为了给自己“树德立威”,邓太后来了个“新官”上任“四把火”
第一把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邓太后刚把新皇帝迎上来,突然传出宫品被盗一筐珠宝。一筐珠宝那是多少钱,在当时可以称为京城第一被盗案。当有人上报时,邓太后认为这关乎宫廷风纪,并没有把这件事交给相关司法部门或者法院(廷尉)去办,而是来了个“亲自审案”。别人审案都是动刑,而邓太后却只是“动口”。她找宫人进行逐一问话,通过望闻问切,察言观色,最终查出了盗宝的“内鬼”
因此,邓太后第一把火的结果是:立言
第二把火: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紧接着,邓太后还得处理一件荆手的事。偷珠之案后,和帝生前的马夫们又告一个名叫吉成的人有巫蛊先帝之罪。抓到掖庭狱中拷问,也供认不讳,于是结案上报太后批准。邓太后看过案情,心中却颇感疑惑。总觉得事出无因。这个吉成是和帝生前的宠幸之人,按说对他是有恩惠的,而吉成平日也从无怨言,为什么和帝死后反而会行巫蛊诅咒呢?事情完全不合情理。尽管证人、口供俱全,邓太后还是亲自提审了吉成。果然吉成翻了供,说自己是屈打成招的。邓太后让人再重新审理此案,终于查明是马夫们合伙诬陷。原来那个吉成当年仗着皇帝宠幸,得罪了这些马夫,如今皇帝已死,于是马夫们合起来想将他置于死地。事情弄清楚后,大臣们都感到吃惊,对邓太后的明察多智深感佩服。结果,邓太后不但震慑了朝中文武百官,而且名声大振
因此,邓太后第二火的结果是:立行
第三把火: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
当上了皇太后,成了摄政王,邓绥这此已经彻底撕掉了伪善的面孔,不再“哀请谦让”,开始大肆提拔她的亲戚为“坚强的后盾”,很快被她一直“雪藏”的大哥邓骘连升三级,从虎贲中郎将升为上蔡侯、车骑将军,掌管军政大权,位极人臣;弟弟邓悝从黄门侍郎升为虎贲中郎将,为宫中兵权加了一道双保险;另两位兄弟邓弘、邓阊都晋升为侍中,成了文官中的领头羊。当然,邓绥并没有一味地骄纵外戚,她对娘家人要求很严格,常告诫他们不可飞扬跋扈,不许他们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倚重外戚,不让大权旁落;小心紧谨,又防止受人挟制,这也是邓绥的另一个高明之处
因此,邓太后第三火的结果是:立德
第四把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震慑住了朝中大臣,打造了邓氏集团力量,邓绥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她还不放心,她考虑得更长远,万一刘隆“夭折”了,怎么办
于是,邓绥未雨绸缪,马上采取了一个补救措施:在给和帝刘肇进行隆重的葬礼后,就在各大亲王要“劳燕分飞”时,邓绥却对刘庆的儿子刘祜说了这样一句话: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个刘祜比刘胜还要大五岁,邓太后为什么要留下刘祜呢?这其中当然是有原因的
一、在立刘隆为皇帝的时候,邓太后已经得罪了刘胜及支持刘胜的一批大臣,刘隆一旦有不测,新皇帝人选首当其中的自然是汉和帝“独子”刘隆
二、刘祜虽然不是邓太后的亲生儿子,但却是她的侄儿,按关系来看跟皇亲国戚能挂勾,必要时刻,让他继位于理于情都说的过去
三、刘祜虽然比刘德大五岁,但也不过十三岁,离“立业”还有一段时间要走。他当了皇帝,她同样可以做集大权于一身的“摄政王”不动摇
事实证明,邓绥的确属于高瞻远瞩的类型,她的这招“防范于末然”很快就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因为很快富大命不大的刘隆就完成了他皇帝的使命,连挥一挥衣袖的机会都没有留下,就到另一个极乐世界去报道了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八月初六,上位仅八个月的汉殇帝刘隆奶还没断,命就断了——死于崇德前殿。刘隆一举创造了两项吉尼斯纪录:这时实际年龄还不满一周岁,只是由于跨越了两个年头,而被称为“两岁”而已。这个浑混未开的婴儿,在成为中国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小的皇帝之后,又成了“驾崩”时年龄最小的皇帝
因此,邓太后第四火的结果是:立功。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