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祚尽昌明

晋祚尽昌明 桓玄兵势强盛,野心膨胀,截断长江通往京都的漕送,厉兵训卒,操练兵马。当他听说孙恩大军逼近建康,马上集结军队,上表朝廷,请求发兵勤王。司马元显如何敢让他进入京城,那不是放董卓入洛阳,引狼入室吗?下诏严禁桓玄出兵,双方剑拔弩张的局面异常紧张,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东晋连年战乱,王恭、殷仲堪、桓玄、孙恩先后起兵,战火燃烧着整个江南大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别说老百姓,当官的也不能幸免,自司徒以下的官员,也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每天只能领七升粮食
国事如此艰难,把握朝权的司马元显却沉浸在平定王恭和孙恩的胜利喜悦中。他与父亲司马道子同录尚书事,名义上共掌大权,时人称司马道子为东录,司马元显为西录
司马元显对高门士族的排斥心态,使府中聚集许多庶族人物,阿谀奸佞的小人们将司马元显吹捧为一时英杰、风流名士。司马元显日益骄侈,不顾百姓死活,不停搜刮民财、聚敛钱物,富有程度竟然超过帝室
朝廷离心离德,百姓怨声载道。大名士桓玄致信司马道子,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痛斥时弊,义愤填膺,将锋芒直接指向当政的司马元显
信中讥讽司马元显冒领大功,孙恩撤军纯是天气帮忙,属自愿退兵。执政大臣冤杀王恭,重用奸邪,这才导致天下窘迫。桓玄厚着脸皮,毫不谦虚地指出自己深孚众望,声名远播,是国家的心腹栋梁。除了我桓玄没有人能够治理天下
桓玄的信如同讨伐司马元显的檄文,让司马元显大为紧张,恐惧不已。面对桓玄流露出进入朝廷主政的野心,谋士张法顺劝他先声夺人,出兵讨伐桓玄
司马元显表示同意,派他去联络刘牢之。刘牢之觉得征讨桓玄有些困难。张法顺从京口回来,急忙对元显说:“我观刘牢之言谈举止,必有二心,不如召入朝廷杀掉,不然,坏我们大事。”司马元显正指望北府军帮忙,怎么肯杀刘牢之,下令大治水军,征兵装舰
喜欢迁罪于人成不了大事。司马元显不杀刘牢之,结果被刘牢之出卖,身死家灭,临死的时候埋怨道:“张法顺误我啊!”人家张法顺让你杀刘牢之,怎么不听,失败后怨天尤人有什么用处!害得人家跟你一块被杀,是你误了人家,还说人家误了你,这种老板,哪一个员工肯跟呢
司马元显自任征讨大都督,以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谯王司马尚之为后部,进攻荆州。出兵前,张法顺出馊主意,让司马元显下令刘牢之诛杀建康城中的桓氏兄弟,一来宣示与桓家势不两立,二来考察刘牢之的忠心,把刘牢之死死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司马元显再三不听,反而委任桓氏家族的桓谦为荆州刺史,打算用这种方法收买荆州人心
朝廷出兵的消息传到荆州,桓玄大吃一惊。原以为朝廷经过孙恩之乱,地方饥馑,漕运不继,自己截断长江通道,江东没有粮食,连军队也只能用麸皮和橡树果实做口粮。万不曾想到能来讨伐,慌乱中下令军队集结江陵城固守
长史卞范之笑道:“明公英威震远近,司马元显乳臭小儿,刘牢之大失民心,若我大军兵临京畿,敌人土崩之势可翘足而待,怎么能让他们进入我们境内呢!”桓玄猛地醒悟过来,没有示弱的必要啊!立刻向朝廷上表,传檄天下,揭露司马元显的罪状,举兵东下
司马元显见檄大惧,登上战船不敢出发。两军交战首先要在气势上压倒敌人,断断不能示弱。你害怕,敌人可能比你更害怕。谁能稳住谁就能胜。司马元显的成功在于有年轻人的锐气,他的失败也缘于丧失锐气,未战已败
桓玄出兵,心中忐忑不安,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害怕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不成功。真正打起会战来,一战定输赢,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心里老想着回荆州守城去。水师开过浔阳,朝廷军队一个影子也没看到。桓玄得意扬扬,将士们的精气神都有了
朝廷使者前来讲和,桓玄下令斩首,兵围历阳,与谯王司马尚之的军队展开激战。此时北府军已进至溧洲(今南京西南长江中),刘裕请命出战,刘牢之没有同意。司马尚之战败被俘,历阳失陷
刘牢之拒绝刘裕出战,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儿子刘敬宣劝他决战,刘牢之竟然勃然大怒:“我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消灭桓玄易如反掌。但是,扫平桓玄之后,你让我如何对付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刘牢之对儿子发怒,说明心情极其烦躁,他是东晋王朝为数不多由庶族出身的武将成为方面大员的。晋书评价此人“沉毅多计画”,心有所本
东晋崇尚门阀、名士,将军必须是儒将,以至于像桓温这样的英雄人物竟以比不上刘琨为恨事。刘琨有什么才干?军事武功一塌糊涂,有负天下所重。不过他志向远大,诗咏曲赋超过常人而已。刘琨是文化高门,有文化的门阀士族。桓温呢?借用谢弈、王述的话讲,一个“大兵”!出自高门的桓温尚且如此,何况刘牢之
东晋朝野对刘牢之的排斥让他唯知握紧北府军权,不知其他。在东征孙恩过程中纵兵抢掠,给士庶百姓留下很坏的印象。司马元显任命刘牢之为前锋,委以重任,并不是真心重视他,不过利用而已。刘牢之从京口来到建康求见,竟然吃了闭门羹,司马元显那天刚喝醉酒
手下的副帅,自己最倚重的一支军队的主将来拜见,怎么能这样对待?大军主帅和将领大战之前竟然没有交流。直到白痴皇帝出来为司马元显饯行,刘牢之才与他匆匆相遇。刘牢之为司马元显父子出卖王恭,但司马元显的表现令他寒心,唯恐灭掉桓玄后被彻底抛弃
桓玄看透刘牢之的心理,派人来劝降:“自古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而能自全者,有谁呢?越之文种,秦之白起,汉之韩信,他们的下场如何?您现在无论战胜、战败,终难逃一死,何如翻然改图,可以长保富贵。况且桓玄与您本无宿怨!
花言巧语最能迷惑人心。不顾刘裕等人的苦劝,刘牢之派儿子到荆州军投降。为安抚刘牢之的心,桓玄设宴款待刘敬宣,陈列名人字画,陪同观看欣赏。荆州佐吏莫不相视而笑,刘敬宣是老实人,竟毫无察觉
北府军投降,桓玄水师大举东进,攻入石头城,建康最后一道防线告破。军士登上桓玄的坐舰,报告说石头城守将梁王司马珍之逃走
大局已定,舟舰之上笳鼓并作,乐声悠扬。桓玄负手站立船头,眼望滚滚大江之上的连帆战船,得意非常,高声朗诵阮籍《咏怀》诗中的佳句:“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第十二章 赌徒与名士 桓玄篡晋,建立桓楚政权,一改百年门阀与司马皇族共天下的格局。草泽英雄闻风而动,江东豪杰齐聚京口,密谋推翻楚国,恢复东晋皇朝。性格决定命运。一百个人可以推翻一个王朝吗?赌徒刘裕认为可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豪赌开始了
刘裕出身低微,本是京口的无赖赌徒;桓玄世代高门,是东晋门阀士族中的名士。北府兵善战,荆楚人骁勇,一方区区千人,一方拥有江南大众。战争的结果让人惊叹不已。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刘裕从京口杀到建康,从建康杀到荆州,歼灭楚国十万大军,斩桓玄首级,拥晋帝复位,以惊人的速度创造了令人咋舌的奇迹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