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鱼杀机

3、白鱼杀机 在召集宰相进宫后,武瞾针对“扬州兵变”向宰相们征求了意见,其实问题的关键只有一个,就是怎样镇压的问题。宰相们全都是人精中的人精,对于武瞾的心思,自然是领会的清楚,所以几乎是众口一致, 那就是出动大军,全力镇压
就在武瞾满即将决定的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个人便是中书令裴炎
对于宰相们的观点,杨炎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李敬业叛乱的根源是在于想让太子李哲复位,而现在太子已经到了当皇帝的年龄,却不能行使当皇帝的权利,所以李敬业等人才造反,其实平定李敬业叛乱很简单,那就是让李哲复位
对于裴炎的话,武瞾颇感意外
武瞾的意外并不仅仅因为杨炎阻止了自己对扬州用兵的意图。而是她嗅出了裴炎的话语有股异样的味道
李敬业造反虽然打着恢复李哲帝位的口号,但所有人都能看出来,其实他是想推翻当今政权。对于这样的目的,身为朝廷第一宰相的裴炎怎会不知道?而现在当着所有宰相的面,杨炎说出用李哲复位的方法来平息叛乱,这等于是在断送大唐的基业
此时此刻,武瞾已经隐隐的察觉出裴炎的心中一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裴中书的话也有些道理,今天暂且议到这里,容本后仔细考虑之后,再做打算!”武瞾并没有立即反驳杨炎的意见,因为她需要对裴炎这个人进行重新的审视
望着裴炎离去的背影,武瞾的心中又浮现出去年废李哲的一幕
当时裴炎的态度很坚决,武瞾明白那是因为他反感李哲加封韦玄贞。但现在武瞾忽然想起来李哲加封韦玄贞为什么杨炎那么反感?而且立即提出要废掉李哲,当时武瞾认为裴炎是忠于自己的,而自己又和裴炎有着共同废掉李哲的目的,所以对于裴炎当时的动机,武瞾并没有过多的分析
综合后来武瞾想要加封自己七代祖先,裴炎也是持反对态度来看,裴炎想废掉李哲的动机肯定和武瞾不同,那么结果只有一个,裴炎有自己的私心,害怕加封韦玄贞后,影响自己的地位
“这只老狐狸,当时真没看穿他的心思!”武瞾心中暗想到
如果事情仅仅是到这里结束,也许武瞾只是对裴炎心存不满,但正如本节的标题,裴最终身死,武瞾虽然心狠,但决定杀掉朝廷第一宰臣,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而且裴炎作为顾命大臣,还有众多支持者
为什么事情会急转直下?是什么原因让武瞾下定决心杀掉裴炎?在裴炎被杀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我们还是从事件本身入手
在武瞾怀疑裴炎的过程当中,监查御使崔察曾经求见过武瞾,并且说出了下面一段话
“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
就是因为这句话,裴炎被下在狱中,武瞾命御史大夫蹇味道和侍御史鱼承晔审理此案
位高权重的朝廷第一宰相裴炎一夜之间变成了阶下囚,很多人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虽然目前参与李敬业叛乱的薛仲璋是裴炎的外甥,但没有人相信裴炎会参与谋反,当时除了凤阁舍人李景湛附和崔詧证明裴炎有参与谋反之外,支持裴炎的人还是多数。纳言刘景先、风阁侍郎胡元范,左卫率蒋俨、右卫大将军程务挺都为裴炎辩护
这一切武瞾概不采纳
10天后,裴炎被斩于洛阳都亭驿前街
裴炎之死是武瞾改唐为周之前,牵动朝廷政局的一件大案,尤其是与李敬业扬州起兵在时间上相契合,裴炎外甥薛仲璋又参与了李敬业造反,所以裴炎之死历来为人们意见分歧,争执不一
据《新唐书&裴炎传》记载:炎谋乘太后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下。会久南,太后不出而止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裴炎曾经密谋在武瞾出游龙门时,领兵突袭,拘禁武瞾,然后还政于李旦。只是因为当时下大雨,武瞾没有出行,所以没有实现
而《朝野佥载》的记载则说得更加有模有样,说李敬业起兵之前,裴炎曾经听到过一首童谣,歌词是“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裴炎立即意识到这是说自己会当皇帝,加上反感武瞾当政,所以准备充当李敬业的内应,一起推翻武瞾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就是凭借这两条史料记载,加上薛仲璋是裴炎的外甥,就断定裴炎是有意谋反的
事实上,我要告诉你,你被武瞾忽悠了
在裴炎被杀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武瞾很深的动机
坦白的讲,裴炎有自己的私心,这一点从他想废掉李哲就可以看出。但有私心并不意味着就要谋反,其实裴炎的想法并不复杂,那就是维护自己当时第一宰相的地位,所以即使不是武瞾的嫡系,她也暂时委曲求全,在实现废掉李哲的过程中,他主动向武瞾靠拢
这只是政治强手之间的一次暂时联合,是为了实现即时利益
而根本的常态却是当时裴炎和武瞾道不同,志不和
作为李治的顾命大臣,裴炎的处境颇像当年的长孙无忌,唯一不同的是,他要面对强势的武瞾
武瞾当权后,其所作所为让裴炎很是反感,例如武承嗣曾经劝说武瞾对李唐皇室成员大开杀戒,裴炎据理力争,结果是虽然保全了李唐皇室,但是在武瞾那里却降低了印象分
我们常说人作出一个艰难的抉择并不容易,原因在于起初的设想和最后的决定并不一致。事实上,武瞾决定杀掉裴炎,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而最终下定决心整死裴炎,是因为她看到了裴炎身上具备一样东西
威胁自己地位的势力
我敢说,这才是裴炎之死的奥秘所在
长孙无忌集团覆灭后,唐朝当时出现了一种窘境,那就是宰相班底不过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与当时朝廷忌惮再次出现长孙无忌之类的人物有关。当时相权在皇权的限制下,已经变成了一股分散的权力,即使是李义府等颇受武瞾信赖的人,也完全没有贞观年间宰相们应有的权利
但这种局面却在李治去世的时候有了实质性的转变。这个转变来自于李治同样面临当年李世民去世时的境况,因为当时太子李哲年纪尚轻,他也必须要进行临终托孤
在遍视所有朝臣之后,李治选择了裴炎
裴炎历经御史、起居舍人、黄门侍郎,调露元年(680年)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在当朝大臣之中,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应该说裴炎为顾命大臣是当之无二的选择
可惜李治并不像他的父亲李世民那样做的那么彻底和坚决,在选择裴炎的同时,他依然没有忘记武瞾!或许是因为武瞾过于出色和当时权势地位已经形成,反正在李治去世的时候,唐朝政局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景象
后权和相权之争
这是中国历史很少有的现象
因为韦玄贞事件,裴炎和武瞾暂时实现了联合,但二人的出发点完全不同,裴炎想废掉李哲是为了维护自身地位,但他依然是李唐王朝的守护者。而武瞾废掉李哲是源于自身的权势欲,虽然客观结果相同,但本质却不同。尤其是在武瞾架空李旦后,裴炎彻底看清了武瞾
所以武瞾和裴炎之间的矛盾早晚会爆发
终于,扬州之变成为二人彻底决裂的导火索
纳言刘景先和风阁侍郎胡元范在裴炎下狱后,曾经对武瞾说过,裴炎是顾命大臣,很多年来一直忠心于大唐,如果现在证明裴炎谋反,那也证明臣等人是跟着谋反了
显然这是在逼宫
在我看来,武瞾将裴炎下狱,最初并不想杀掉裴炎,但当她看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朝臣为裴炎求情,这其中有还有程务挺那样武将的时候,武瞾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她完全没有预料到,裴炎原来有这么大的能量
三十多年前,身为宰相的长孙无忌是如何反对立自己为皇后的场景,武瞾至今依然没有忘记
如今裴炎在自己挺进最高权力的道路上,成为了第二个长孙无忌,而且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所以裴炎只有死
只有你死,我才能真的安稳
所以,在众多朝臣为力保裴炎的时候,那一刻已经决定了裴炎必死无疑
裴炎是幸运的,因为很多人的力保,他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同时也酿就了他的悲剧,因为力保他的人将他彻底推向了风口浪尖。还是那句话,一切源于武瞾拿不可遏制的权势欲
裴炎的死和长孙无忌的死有着惊人的相似,只是裴炎更加冤枉
“兄弟官皆自致,炎无分毫之力,今坐炎流窜,不亦悲乎”,这是裴炎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在这之后,先前凡是力保裴炎的人,全都受到武瞾的惩处
继武氏兄弟、李唐皇子之后,以裴炎为首的保唐宰臣成功的被武瞾打击掉
不过对于武瞾而言,内患已止,外患依旧!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