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政敌要像秋风扫落叶

对待政敌要像秋风扫落叶 司马昭终于把统一大业的事摆到议事日程上来
司马昭经过论证,认为,应该先把蜀国搞定。主要原因有二
一、蜀国的国力相对较弱,而且人才短缺
二、刘禅这个家伙又隔代传承汉灵帝宠信宦官的优良传统,把宦官黄皓当作头号亲密战友,害得姜维都不敢回成都,而是带着大军到沓中屯田,让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变成生产建设兵团。这是解决蜀国的最佳时机
当司马昭把他的决定交给大家讨论时,很多人都反对,只有那个钟会认为老大的决定是正确的。司马昭最后决定伐蜀,对大家说:“自从搞定诸葛诞之后,咱们已经六年没有打仗了。子弟兵们休息的时间也够了,咱的其他准备工作也做好了。现在正是打倒那两个敌国的最佳时机。吴国那个土地面积很大,又潮湿得要命,还是先搞定蜀国。搞定蜀国之后,就可以坐着大船从上而下,来个水陆并进,拿下东吴就很容易了。根据情报显示:蜀国的部队总共有九万人,其中成都和其他地方四万,剩下的作战部队只有五万。现在姜维已经被逼到沓中那里亦兵亦农,根本管不了东边的事。我们完全可以趁机出兵,直接拿下骆谷,然后袭取汉中。刘禅那个笨蛋能做出什么事来?要拿下他是一点儿困难也没有的。
他的原话是: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虢取虞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司马昭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钟会和邓艾
大家都知道钟会和邓艾这两个人吧?邓艾出身低微,在把门第看得很重的当时,司马懿硬是大力提拔邓艾,这说明邓艾的水平是没得讲的,更说明邓艾是司马氏的铁杆部下。钟会是世家,而且是个愤青式,就连曹髦也曾经叫他到宫里吹牛。这家伙也跟当时很多名士交往——但心胸却不够宽广。他本来很崇拜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经带着大批跟班、把排场搞得十分隆重地跑过去跟嵇康聊天。哪知嵇康硬是不理钟会,专心打自己的铁,展示自己的肌肉,让钟会在一旁当观众。这还不算,在钟会离开的时候,他居然不冷不热地问一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得也不错:“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两人对话不多,但却极为精彩。只是钟会大为不爽,后来凭自己跟司马昭的关系良好,找了个错把嵇康同学押上刑场。嵇康干脆把名士风范做到底——在临死的时候,硬是在刑场上举行了一次个人独奏会,演奏了一首《广陵散》,达到了死而不朽的目的。当然,钟会的主要功绩不是愤青,而是其他才能,尤其是军事才能。前面已经讲过,他曾在几个关键时刻为司马昭出谋划策,成功地使司马昭摆脱困境——要不,哪能成为司马昭的心腹马仔
在伐蜀这件事上,司马昭跟钟会一样,绝对信心爆棚,但邓艾却有些担心——他长期帮司马昭在西边对付姜维,打得难分难解,因此觉得没有把握,可司马昭叫主簿师纂去做邓艾的思想工作,并留下来监督他。邓艾终于表示赞同
司马昭召集十八万人马,在首都举行誓师大会。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成为关军政一把手。有个叫邓敦的将军不知受什么天气影响,脑子突然发起热来,硬是无话找话,对正站在检阅台上的司马昭说,蜀国不可能战胜,劝司马昭不要发动战争。司马昭毫不犹豫地把这个敢于顶风作案的家伙的脑袋砍下来,然后命令部队出发
姜维虽然在沓中种麦子,好像在大办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但仍然很关心魏国那边的动静。在司马昭下令钟会伐蜀时,姜维就得到了准确的消息
魏国多年来虽然实力强悍,但很少主动派兵向蜀国叫板,这时动员大军出击,来势确实可用“汹汹”二字了。他马上向刘禅报告,并建议:“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之桥头,以防未然。”你一看,就知道姜维的这个安排是很正确的,如果让张翼和廖化守住那两个地方,后来除非邓艾真的会飞或者坐上波音七四七,否则就是打死他也进不了成都平原
哪知,刘禅自从有了黄皓,就把所有政务都交给这个太监,自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吃喝玩乐的事业当中,不管拿到什么报告,连标题都不看,直接在上面签:交黄皓处理
很多小人都不信邪,只信自己。可黄皓这家伙偏只信邪,不信别的。如果他还相信点儿人家的经验,认为姜维到底是在前线打拼出来的,军事的事还是听他的好,在上面批个“按大将军的建议执行”,那么仍然可以挽救蜀国。可他在认真阅读姜维的信之后,并没有开个大会甚至开个小会来研究一下,而是拿去问鬼问神:鬼啊神啊,魏国侵略军真的要打过来吗
得到的回答是:不会打过来的。放心吧,有多少心放多少心
他把这个结果告诉了刘禅。刘禅严重地相信鬼神,更严重地相信黄皓。听到黄皓这么说,那么魏国侵略者肯定不会来,你就是杀猪杀牛请他们,他们也不来呢。于是,这事就被搁置起来,整个高层没有一个人知道
雷人吧?当然雷人。可雷不倒刘禅
魏国那边行动一点儿不拖泥带水。在拍板伐蜀之后,就下令钟会和邓艾带兵出发,具体安排如下:征西将军邓艾带三万人从狄道赴甘松、沓中,从正面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带三万多人从祁山直赴武街、桥头,断姜维的后路。主力部队十万余人则在钟会的带领下,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指向汉中
司马昭的这个安排,确实是把魏国的家当全交给钟会和邓艾了
他真的相信这两个哥们儿吗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他的相信是不纯洁的。首先,他相信这两个哥们儿的水平,相信他们完全有能力搞定蜀国,但对他们的人品却不大相信。早在两人出发时,就派卫瓘持节当他们的监军。这两人在战场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败仗打了很多次,胜仗也打了无数场,可是在玩手腕方面,就比司马昭差多了。他们那时做梦也没有想到,卫瓘这个一点儿不著名的历史人物,后来却成为收拾他们的关键人物
其实,当时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已经看出,钟会和邓艾的后果会是很严重的
当钟会离开首都,带着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上前线时,他还去拜访了另一个大名士王戎
王戎是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名士,这哥们儿后来搞得很失败,但这一次的表现还真不错,完全是一个头脑清醒的聪明人。钟会问他:“计将安出?”我带兵过去后,该怎么办才好?显然不是问如何猛攻蜀国的,而是问他如何做得更好,做得既打胜仗、又保证领导的信任,完全是为他自己的前途着想的
王戎说:“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这话说了这么多,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创业难,守更难”。劝钟会成功之后,一定要表现得老老实实,坚决不能让内心世界出现膨胀
钟会突然得到这个重任,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多人把钟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得出的结论固然很多。但预测得最毒的是刘寔。人家问他:“钟、邓其平蜀乎?”他立即断言:“破蜀必矣,而皆不还。”人家说不会那么严重吧?为什么会这样?这哥们儿就只是在那里一脸神秘地笑笑,没有再多嘴下去了。这哥们儿是什么人?是相国府的军事参谋。估计对司马昭之心是很能揣摩的,如果钟会他们听到,或许就会是另一个结果了。可惜这话没有传进钟会的耳朵里。于是,历史仍然是这个历史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