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

——董必武 话说随着傅、丁两家子弟相继封侯,朝中趋炎附势的人纷纷倒向傅太后这边。有一个叫董宏的高昌侯为讨好傅太后,甚至以大无畏的精神向汉哀帝打了一个小报告,提出了“一国两后”的超级构想:立傅太后为帝太后,与王太皇太后并尊。应该说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董宏的确是个人才,这样的奇思妙想绝对是天才级别的人才能想得到的
于是乎,汉哀帝召来大臣们进行了一次商讨会。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商讨会一开始,支持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大有连绵不绝之势。就在这时,朝中权力最大的“三公”之一的左司空师丹站出来发言了:我反对。他的话虽然简短,但是有力,如平地一声雷一般,震得偌大的宫殿鸦雀无声
沉默了半晌,朝中一把手丞相孔光站出来打破了这个局面。他首先申明自己的立场:我支持左司空。然后申明理由:“皇太后是最尊贵的称号,天下只有一个,董宏明知不可而为之,是蓄意制造混乱,实属大逆不道!
结果可想而知,在朝中的前两把手孔光和师丹反对下,傅喜也是孤掌难鸣,最终“一国两后”的伟大构想就这样流产了
没有转为“正室”,傅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孔光和师丹面临严峻考验。本着枪打出头鸟的原则,傅太后首先对师丹下手
师丹是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年少时拜大学问家匡衡为师,专攻《诗经》,数年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汉元帝时期,他被召为博士,后来因为“过失罪”被免了官职。汉成帝时,他在全国公务员考试上脱颖而出,结果博士这顶帽子失而复得。随后又当了东平王的老师(太傅)。后经丞相方进大力举荐,他入朝任光禄大夫,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汉成帝末年,立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师丹出任太子的老师一职。定陶王刘欣继位后,师丹升为左将军,赐爵为关内侯,后又升为大司空,位居三公,成为朝中的实权派代表人物
然而,此时傅太后把枪口对准师丹,尽管汉哀帝不忍心对师丹下黑手,但事实证明,他是爱莫能助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面对傅太后的“莫须有”的罪名,此时的汉哀帝显得无能为力,只好摘了他头上的乌纱帽,让他回家去过田园生活
结果京兆尹朱博时来运转,继承了师丹空留的大司空位置。原因很简单,因为朱博是傅家的人。据说朱博和傅家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傅晏是关系很好的莫逆之交,此次提拔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打了个漂亮的翻身战,傅太后并没有小富即安,相反,她把手中的屠龙刀瞄准了下一个打击的目标——孔光
孔光是鲁国(现今山东曲阜)人。提起他的祖先赫赫有名,他是孔子的第十四世孙,他的父亲孔霸同样也非泛泛之辈,作为太中大夫的他是汉宣帝的太子刘奭的三大老师之一(另两位是萧望之和张禹)。孙光从小爱学习,后来因为受光禄勋匡衡的推荐被封为谏议大夫,从而走上了仕途生涯。汉成帝即位后,升为博士、尚书令……他的仕途之所以一路青云直上,只因做了五件值得称道的事。归纳起来如下
1.为官谨慎,言语不泄
爱读古代诗文的人,对“温树”、“温室树”这个典故大概不会陌生,史书上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孔光“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不泄露朝廷机密,是历代统治者对秘书工作人员的一条最基本要求,古代的绝大多数秘书,对此也是严格遵守、认真照办的。但像孔光那样,在闲谈中家人问他长乐宫温室殿旁种的是什么树,他都默然不应,或回答些其他的话加以搪塞,保密意识如此之强,遵守制度如此严谨周密,还是不多见的
2.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孔光在担任尚书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职责是专掌经学传授,和现在的大学教授差不多。博士的学问虽然渊博,理论也自有一套,但秘书业务就不一定熟悉,朝廷内的办事程序及成例也不一定清楚,至于朝章典籍及法律制度等,更是不可能全都明了。角色变了,如果不尽快熟悉业务,要胜任秘书工作是不可能的。做尚书后只几年工夫,孔光便“明习”各种制度及法令,很快使自己成为内行,这种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自然值得称道。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孔光就是这样一种人
3.坚持真理,不阿谀奉迎
在法律和政策的许可范围内行事,不破坏成规,坚决维护原则,这对一个古代秘书来说,自然难能可贵。而皇帝有事提问,孔光总是引经据典及按照法令要求,用自己心中认为是正确的话来回答,从不希图苟且迎合皇帝的意图
4.大公无私,举贤避亲
因为孔光在皇帝身边工作,向朝廷荐举人才自然比较容易。但他每次荐举人才,都唯恐被荐举者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拒绝私谢,不要人家记自己的恩德。孔光非但主动向朝廷推荐人才不图私谢,别人找上门来,求他推荐,他一律会直拒。据史书上记载,孔光是学官出身,弟子众多,他本来就乐于荐贤举能,居宰相高位后,原来的弟子找上门来,“几(冀)得其助力”,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学生们想“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他们的孔老师却“终无所举荐,至或怨之”,就是不给跑官者官当,怨怪我也不给。史书上于是给孔光大书了一笔:“其公如此。
5.洁身自爱,不结党友
孔光的父亲孔霸是一代硕儒,早年也做过博士,后来成了皇太子的老师,汉元帝即位后被封为褒成君。孔光自己的学生也遍布朝野。他既是“名父之子”,自己又“进官早成”,要在朝中拉帮结派,建立一个小宗派团体,是极为容易的事情。然而他“性自守”,既“不结党友”,也不“有求于人”,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正是因为这样,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汉哀帝任孔光为宰相,封博山侯,权力到了顶峰
然而,因为在“一国两后”的问题上,孔光坚持原则,傅太后对他进行了弹劾,结果他丞相的乌纱帽也没能保住
师丹和孔光可谓同病相怜,唯一的区别是,师丹被免之后,从此青山为伴绿水为依再也没有能回到朝中,而孔光在体验了一把田园风光后,后来又重回朝中当丞相。这是后话,这里先按住不表
话说,朱博因为有傅太后撑腰,不久就被汉哀帝提升为丞相。并且封为阳乡侯,官运来了真可谓门板也挡不住
事实证明,傅太后果然没有看错人,他重用的朱博没有令她失望,朱博名利双收后,马上就来了个知恩图报。联合朝中的二把手御史大夫赵玄再度向汉哀帝提议“一国两后”的建议
这一次,朝中大臣们都很识时务,没有一个人敢拿自己的乌纱帽来做赌注。汉哀帝眼见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只好作出如下决定:尊皇太后傅氏为永信宫帝太太后,皇后丁氏为中安宫帝太后。再加上长信宫太皇太后王政君和中宫皇太后赵飞燕。于是乎,汉宫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一国四后
一国四后,这当真是闻所未闻,汉哀帝此举可谓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