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春秋:诸侯云集

原来这才是春秋:诸侯云集
五月二十七日,从北方来了大队人马,那是北方盟主晋国的和平特使们来到了。
在队伍的最前面,是晋国中军主帅赵武,他将是此次和平大会的晋国全权特使;在赵武的身边,是太傅叔向,这位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晋国头号学者将作为赵武的副宾。在他们的身后,是晋国的下军佐智盈。
这样,晋国代表团的成员是:一个上卿,一个下卿,一个上大夫。这个阵容谈不上豪华,但是很恰当,而且,这是三个恰当的人。
五月二十九日,从西面来了一队人马,那是郑国人来了。
郑国派出了上卿良宵,他是郑国三号人物,除了郑简公和子展,就数到他了。这种场合,他也是合适人选。
六月二日,鲁国的叔孙豹来到。随后,齐国的庆封也赶到了。晚上,卫国的石恶抵达。
十日,邾悼公来到。这样的会议,大国由卿参加,小国就必须国君亲自出席了。
到现在,北方联盟的国家到得差不多了。
十六日,楚国的公子黑肱来到。
之后,晋国和楚国之间进行了预备谈判,谈判双方是智盈和公子黑肱。
二十一日,宋国的向戌来到陈国,在这里会见了正在陈国访问的楚国令尹屈建,双方就和平协议的最后文本进行讨论。屈建提出,要让晋楚两国的盟国交叉朝拜,希望落实这一条。
二十四日,向戌回到宋国,向赵武通报了和屈建会谈的内容。
“晋楚齐秦实际上是四个地位相当的国家,晋国不能指挥齐国,就像楚国不能指挥秦国一样。如果楚国能让秦国的国君到晋国朝拜,那我们就想办法让齐国的国君去楚国朝拜。”赵武表示,他知道楚国不能指挥秦国,因此也提出齐国,免得自己这一边吃亏。
二十六日,向戌又来到陈国,把赵武的意见告诉了屈建。屈建立即派出快车赶回郢都向楚康王请示这个问题。
楚康王批示:“求同存异,搁置争议,齐国和秦国的事情暂时放在一边,先让其他国家互相朝见。”
七月二日,楚康王的指示送达陈国,向戌当天回到宋国。于是,当天晚上,赵武和公子黑肱拟定了盟誓的誓词,双方达成一致。
七月四日,楚国令尹屈建抵达睢阳,同时来到的还有陈国的上卿孔奂、蔡国的上卿声子。当日,曹国和许国的上卿也都抵达。
至此,与会各国成员全部抵达,秦国缺席。
北方联盟在睢阳城北扎寨,南方联盟则在睢阳城南扎寨。
七月五日,和平大会召开,主要程序就是结盟,大家歃血为盟。
结盟之前,楚国人和晋国人都很紧张,都很惧怕对方万一搞个突然袭击怎么办?
“命令所有人在外衣里面穿上皮甲,以防万一。”屈建下令。
屈建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他知道当初楚成王就曾经在盟会上搞突然袭击,楚国曾经不讲信用,谁能担保晋国人这一次就讲信用?再说,这里是宋国的地盘,是晋国人的势力范围。
随同前来的太宰伯州犁看见了,提出反对意见:“令尹,这样不好。集合了天下诸侯,我们却不讲信用,这样的话,天下诸侯又怎么能够信服我们呢?”
屈荡看了他一眼,坚持自己的做法:“晋楚两国之间的不信任由来已久了,我们之间打交道,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做,信用不信用不重要。”
楚国人做了最坏的准备,晋国人呢?
晋国人也在作最坏的准备。
“元帅,我看楚国人很紧张,有可能他们会发动突然袭击。”智盈从楚军营地观察到一些不同寻常之处,急忙来对屈荡说。
“不怕,如果他们发动袭击的话,我们立即转移进宋国都城,他们奈何不了我们。”赵武并没有太当回事。
可是,当赵武来到会场,他发现楚国人明显是穿了皮甲的,这时候,他有点紧张了。
“楚国人有备而来啊,咱们怎么办?”赵武悄悄地问身边的叔向。
“不怕,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江湖上立足。如今诸侯大会,一个国家不讲信用,又怎么能成功呢?再者说了,咱们的人也不少,盟国也比楚国多,还有宋国的大军压阵,怕什么?真要动起手来,楚国人再多一倍也不是对手。放心,他们这样,只是说明他们心里害怕。”叔向断言,他一点也不怕。
叔向的分析是正确的,楚国人之所以有防备,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弱势,怕被暗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楚国人的弱势太明显,如果晋国人存心要袭击他们,即便他们有准备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屈建的做法确实不够明智。与其如此,不如大大方方,坦诚以待,反而体现出自己的大国风度和自信来。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