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春秋:胥童的命运

原来这才是春秋:胥童的命运
背黑锅这个事忄青,做不好,就是替罪羊;做好了,就是见义勇为。
所以我们说:当小弟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大背黑锅。
这个黑锅,有人不愿意背,却有人要抢着背。
“元帅,让我去吧。”程滑,一个比下大夫还低一级的小官主动请缨了,他看到了机会,因此不在乎背黑锅。
栾书有些犹豫,有人愿意背黑锅是好事,可是,这么重的黑锅,程滑实际上是背不起来的。譬如韩厥杀了厉公,史官的记载是“韩厥轼厉公”,如果是程滑杀厉公,史官的记载将会是“栾书、韩偃轼厉公”或者“栾书、韩偃使程滑轼厉公”。
栾书找荀偃来商量,商量半天,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程滑去杀,总比自己动手强些。
“那就他吧。胥童呢?要不要也顺便办了?”荀偃问。
“先办了他。”
栾书和荀偃召开了一个八卿会议。当然,实际上只有五卿。
“各位,今天,我们讨论一下胥童的问题。”栾书开门见山。
“我的问题?我什么问题?”胥童很害怕,自从厉公被扣押,他就一直很害怕。不过,他显然没有长鱼矫的胆略,还心存侥幸。
“你害死了三郤,虽然他们有错,但是罪不至死,都是你在挑拨离间,公报私仇。”栾书很严肃地说。
“开玩笑吧?郤至里通外国不是你揭发的吗?”
“开什么玩笑?我是据实揭发,你是挑拨离间,是女干佞小人。”栾书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你,你血口喷人。”
“胥童,你不仅害了三郤,还要害栾元帅和我,你罪大恶极,还要狡辩?”荀偃也站了起来。
韩厥没有说话,他回想起当年赵盾驱逐胥甲以及郤缺把胥克打成神经病的那两次会议,这简直就是那两次的翻版。
“同样的事忄青竟然发生在祖孙三代的身上,真是不可思议。”韩厥暗想,他救不了胥童,也没有准备救胥童。
但是,胥童的命运比他父亲和爷爷还要糟糕一些。
“来人,将亂臣胥童拿下,斩首示众。”栾书高声下令,卫士们一拥而上。
胥童傻眼了,在这一瞬间,他思绪万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也许很坦然,因为他报了仇;他也许很后悔,明知道权力场凶险,还要混进来;他也许很懊恼,当初捉住栾书和荀偃的时候就该两刀砍死,自己怎么还会有今天的下场?
坦然也好,后悔也好,懊恼也好,一切都已经晚了。
十二月二十九日,胥童被杀,族灭。
回想当初随同晋文公流亡的重臣,狐家、先家、赵家、胥家先后覆灭。还剩下哪一家?魏家。当初魏犨还因为不受重用而心怀不满,如今看来,真是因礻呙得福了。
数一数狐先赵郤四大家族,哪一家的富贵超过了三代?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
这句俗话应当是来自春秋。
六天之后,也就是转年的一月五日,程滑杀了晋厉公。厉公被草草埋在翼城东门之外,规格相当于下大夫。按着常规,晋国国君薨后,应当埋葬在曲沃祖坟。
史官果然没客气,这样记载:栾书、韩偃使程滑轼厉公。(《左传》)
厉公谥号厉,也是个很糟糕的谥号。
顺便,简单介绍一下谥号的知识。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或者家族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具体方式,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谥号中,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桓、穆、成等都是好字眼,惠是没什么能力的,厉、灵、幽、炀、懿都含有否定的意思,而且基本上都是死于非命的那种,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忄青的意味。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各国的灵公、厉公、幽公、炀公、懿公都是被杀死的。
很多人在死前会留下一个愿望,要求后世给自己一个怎样的谥号。
《左传》记载,楚成王死后,楚国先给他的谥号是灵,谁知成王死不瞑目,后来改成了成,这才满意地闭上了眼睛。
而《国语》记载,楚共王临死前严重反省了一下,要求自己谥号灵或者厉,因为自己当王的时候先后被晋国人和吴国人打贝攵了。到他薨了之后,大臣们认为谥号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功劳,之后才考虑过错。共王虽然打了贝攵仗,但是也打了不少胜仗,楚国在他的领导下还是蓬勃发展的,而且他是个大度有为善于反思的君主,并且不是死于非命,怎么说也不能叫灵王或者厉王,于是,为他谥号共,他就成了楚共王。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