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边球

擦边球 如果说一个严光让刘秀伤透了脑筋,严光走后,刘秀并没有轻松,他还在为一个人伤脑筋。这个人便是桓谭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桓谭的父亲是汉成帝时的太乐令,桓谭出身这样的文艺世家,精通音律,弹得一手好琴,他对音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那些徒具形式的雅乐很是反感。曾被王莽拜为掌乐大夫,算是新朝乐队队长,后来更始帝刘玄消灭了王莽进入长安后,拜桓谭为太中大夫
前面已经说过,刘秀即位后,广纳贤才,当时的大司空宋弘举荐了桓谭,桓谭面见刘秀时弹了一些民间琴曲,听惯了一阵不变的“宫腔”,突听桓谭大胆创新的“民曲”,刘秀自然感到新鲜,觉得别有一番风味,立即拜他为议郎给事中
再后来,刘秀便迷上了桓谭和他的音乐。宋弘知道后,很不满意。在他看来,民间乐曲都是低级趣味的。宋弘找了个机会,派人把桓谭叫到家来,特地穿上朝服,正襟危坐在堂上。一见桓谭进来,怒冲冲地劈头就是一顿训斥。后来,刘秀在大宴上再请桓谭弹琴时,桓谭弹出来的琴音断断续续,自然是惨不忍听。突然像换了个人似的,刘秀觉得奇怪,就责问他是怎么回事
宋弘马上离席跪在皇上面前,越俎代庖地劝刘秀不要迷恋音乐,音乐只是一个传说。从此,刘秀再也不让桓谭弹琴了,而是要让他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事实上桓谭接下来也痛改前非,不再弹唱“亡国之音”,而是多提“兴国之声”。他向刘秀呈上《陈时政疏》,论说时政,提出了四个大方面的兴国建议
一、任用贤人。他指出:“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于辅佐。”所以要任用贤能,争取“政调于时”
二、设法禁奸。他建议,申明法令,惩办行凶违法者,包括知法犯法者,争取社会安宁
三、重农抑商。他建议打击兼并之徒和高利贷者,不让商人入仕做官,让诸商贾即互相揭发奸利之事,除了劳动所得之外,把一切非法所得都赏给告发者。这样,就可以抑制富商大贾盘剥百姓,而劝导百姓务农,多生产粮食而尽地力
四、统一法度。他强调:“法令决事,轻重不齐,或一事殊法,同罪异论。”这就容易被奸吏钻空子而“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这样上下其手,必然使奸猾逍遥法外,而使无辜者受害。现在应令通义理、明法律的人,“校定科比,一其法度”,通令颁布,使天下人遵守。这才可使吏民有法可依,而难以胡作非为
说白了,桓谭的四大建议都是直接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同时注意巩固政权,防止政治腐败。可见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他是一个正直且忧国忧民的人,在他眼里揉不下一粒沙子。而偏偏在一个问题上,成了他里的一粒沙子——“谶”。而这粒沙子的主要矛盾来源于刘秀
所谓谶是预言将来事象的文字图录。大家都知道,当年的刘秀是靠谶语起家的,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如果不是那两句“刘氏复兴,李氏为辅”。或许刘秀根本没有信心义无反顾地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道路。也正是因为这样,刘秀自然成了谶语的积极宣传者。到后来甚至到了痴迷地步,常常抱着谶学的书进入梦乡。刘秀不但读,而且做。他经常用谶语去做一些事,有时候在某些事上拿不定主意时,就按谶语上说的办。当然,至少刘秀比公孙述好,公孙述为了一句并不成立的谶语而送了命。而刘秀只是为了谶语痴狂而已
眼看刘秀又是痴又是狂,真的很害怕他犯错。于是乎,菩萨心肠的桓谭站出来有话要说了,上了一个《抑谶重赏疏》来劝谏刘秀,公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不读谶。并且指出了三大论点
论点一,谶记纬书是奇怪虚诞之事,并非仁义正道。谶纬预言虽然也有偶然巧合的时候,但完全不足凭信,应该而且必须抛弃。他指出王莽崇信谶纬,临死时还抱着他的符命不放,但这并不能挽救他灭亡的命运。王莽的失败,是由于为政不善,见叛天下,并非什么天意
论点二,唯一有益于政道者,是合人心而得事理。他指出一切的灾异迷信,灾异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并没有什么奇怪
论点三,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他认为,人的生长老死乃造化之法则,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违反,所谓“长生不老”只是迷信和妄图。他批判当时的儒学信徒把灾异当做上天的谴告,认为这是很荒唐的。他认为连孔子都讲不清楚天道性命,后世的浅儒怎么会知道呢
桓谭这样直言不讳地指责刘秀的“嗜好”,这是犯了大忌的。但幸好刘秀也很大度,他看完桓谭的上书,不置一言。其实心里却是这样想:你有反对的权利,我有选择信仰的权利。我选择我喜欢,你的反对无效
按理说桓谭应该很识时务地停止和刘秀在谶语上对着干才对,然而,他还是坚持己说,认为自己都可以不弹“亡国之音”了,那么皇上也要不走“亡国之道”才对。中元元年(公元56年),东汉皇朝“初起”灵台。当时的灵台,是察看天象的处所。因为刘秀迷信天命,对于建造灵台非常看重,因此,对选址相当讲究。当时,刘秀就用商量的口气对身边的桓谭说:“我决定用谶语来决定灵台建造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这样好不好?
刘秀明明知道桓谭反对谶语,却还这样问他,显然是有意想使桓谭及时地“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然而,倔头倔脑的桓谭还是一根筋走到底,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说:“我不读谶。”理由谶语就是迷信
当着这么多文武百官,刘秀唯独询问桓谭,可以说给足了桓谭面子。而桓谭却这样不识抬举,直接反驳刘秀的信仰,不留一点儿情面
颜面尽失的刘秀不由得勃然大怒:“你无可置喙,无声无臭,无故呻吟,无服之殇,无涯之戚,无所不有,无际可寻,无理取闹,无孔不入,无中生有,无本之木,无与为比,无所适从,无以复加,无毛大虫,无可奈何,无所忌惮,无法无天……
最后的结论是:把这个无可救药之人拉出去砍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桓谭本来是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但在这件事上却没得选择了,眼看刘秀动了真怒,头颅显然比面子更重要。因此,他只好磕头求饶了,承认自己刚才纯属“无稽之谈”。直磕的头上鲜血淋漓,再加众大臣的求情,刘秀这才说了句“无伤大雅”,饶了他一命
事实上,桓谭却是“有伤大雅”,因为“无偏无倚”,头颅是保住了,但头上的乌纱帽却没了。当然,本着仁义两字出发,刘秀没有做得很绝,他只是无声无息地将桓谭贬为六安郡丞,名义上是让他到基层去“无为而治”,实际上却是想让他享受“无任之禄”,让其“无使滋蔓”
从中央到地方,就像一个人打碎了金饭碗而去捡塑料碗,身份和地位都相差十万八千里。桓谭虽然不重名利,但高傲的心灵经不起这样无情的打击,在无径而走的路上,他内心“忽忽不乐”,忧郁成疾,最后竟然来了个无疾而终,生命在七十岁画上了句号。据说他所著的《琴道篇》也随着他的伤逝“无翼而飞”,诚为可惜。写到这里,又想起当年范增遭项羽猜疑悻悻回故里的凄惨情景,套用那句我们非常熟悉和经典的话算是对桓谭的无愧衾影吧——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只是忽然而已,一切都烟消云散……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