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先发制人
对儿子的教育问题
作为姚崇的儿子,内心自然优越感十足,在大街即使招灾惹祸,只要喊出我爸是姚崇,相信以为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坦白的讲,作为官二代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问题的关键是官一代们如何纠正官二代的这种想法
可惜姚崇在这方面做的很不好
早在开元二年(714年),同样身为宰相班子成员的魏知古就因为这个问题,上疏弹劾过姚崇
要说魏知古能够进入宰相班子还得益于姚崇的提携,但之所以最终会上疏弹劾姚崇,完全是因为权力分配的问题
当时魏知古除了身为宰相还兼任吏部尚书,有一次奉命前往洛阳选拔官员,按说身为吏部尚书的魏知古对于选官这件事应该具有绝对的权利,也就是说可以最终拍板决定
但让魏知古想不到的是,在选官任务即将完成,人员即将任命时,姚崇却将时任吏部侍郎的宋璟派到了长安,任务是对这次选出来的官员,进行最终的审查
话句话说,宋璟成为了最终拍板决定者。显然这让比宋璟官大一级的魏知古接受不了
在魏知古看来,这明显是姚崇不信任自己,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所以魏知古的心中十分不爽,在返回长安后,心里越想越气,于是上疏弹劾姚崇,理由就是姚崇的儿子经常找自己为好朋友要官做
事实上,魏知古的理由并不是胡编乱造,姚崇的儿子的确不止一次的找到过魏知古,最初魏知古念在姚崇对自己有恩,于是尽量满足两位公子的要求,但现在既然已经撕破脸皮,那索性就将你这位第一宰相对儿子管教不严的事情彻底抖出来
从后来李隆基和姚崇的对话来看,姚崇确实知道儿子们行为不检点的事情,但他并没有选择正视这个问题,而是选择了回避,这恰恰是姚崇的失误之处,当然他的回避方式很有技巧
在李隆基看完魏知古的弹劾奏章后,他立即将姚崇找来询问儿子们要官的事情,当然李隆基创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并没有采取咄咄逼人的问话方式
在姚崇到来后,君臣二人开始天南海北的聊了起来,从畅谈正欢之际,李隆基切入了正题
“爱卿的儿子朕还没有见过,不知道人品、才学如何啊?现在是什么官职啊?”李隆基似有意无意的问着
面对李隆基的提问,生性敏感的姚崇立即意识到这绝不是皇帝陛下随意的问话,在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目的,或者是陷阱
在瞬间的思考过后,姚崇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他想到了儿子们行为不检点很可能已经被人告到了皇帝陛下这里,于是他清了清嗓子,从容不迫的说道
“臣一共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洛阳为官,想来臣很是惭愧啊,他们做人有些不太严谨,臣知道他们找过魏大人(魏知古),臣还没来及问他们就先到陛下这来了。
表面看起来,姚崇似乎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但仔细分析他的话,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对于儿子管教不严的问题,他并没有直接面对,而是采取了类似于金蝉脱壳的方法就此略过
但李隆基并不是白痴
对于姚崇的回答事实上他并不满意,此刻他需要的是姚崇的坦诚,他需要的是姚崇谦虚的低下头来检讨自己,可是姚崇并没有这样做,这然李隆基很是失望
失望至极的李隆基用一种无奈的眼神看着姚崇,当然他没有发作,而是继续用一种平和语气接着问道
“爱卿是怎么知道的啊?
“当年魏知古还是小吏时,臣很是爱护他。犬子一定认为魏知古会对我感恩戴德,所以才去找他,没想到却给魏大人带来了麻烦。臣很是惭愧啊!
姚崇的算盘打的很精明,这明显是给魏知古安上了“忘恩负义”的骂名,自认为精明的姚崇这次感觉不仅能够全身而退,还可以顺便将魏知古拉下马
事实证明,他实在太低估了李隆基的智商
“好啊!你很好啊!能有这样的想法,朕就放心了!”李隆基一边点着头一边说道,并依然用微笑的眼睛注视着姚崇
“退下吧!
姚崇躬身行礼退了出去,李隆基的脸色沉了下来
…
不可否认,开元二年的这次对话,在李隆基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我看来姚崇之所以只做了四年宰相,很可能和这次对话给李隆基留下了过于滑头的印象有关
虽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隆基依然对姚崇恩宠有加,但那完全是因为姚崇的政务能力,而对于他这个人,准确的说是人品,李隆基则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而通过后来的一系列事情证明,姚崇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渐渐陷入了信任危机之中,他的两个儿子依然为所欲为,依然卖官鬻爵;而姚崇依然纵容,依然不闻不问
但李隆基却着实记在了心里
终于,到了开元四年(716年)十二月,算总帐的日子到来了
在姚崇刚刚搬到四方馆不久,他收到了一份关于皇帝赦免京城罪犯的文件
姚崇看到文件中每个罪犯的名字后边全都写着无罪释放,他快速的翻阅着,对于其他人他全都不关心,此刻他只关心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赵诲
赵诲是姚崇的亲信,在此之前因为接受胡人的行贿,别人揭发后下进了大狱,这一次在姚崇看来,皇帝陛下赦免所有的犯人,相信赵诲很快也会被放出来
他快速的在文件中寻找着赵诲的名字,当他找到时,却赫然发现名字旁边写着:杖一百,流放岭南
而且还是御批
姚崇!曾经的恩宠,曾经的荣耀,此刻即将终结
思维发达的姚崇当然明白李隆基这样处理赵诲的目的,所有人全都无罪释放,唯独不赦免赵诲,这明显是在告诉姚崇:你的面子我坚决不给
对于姚崇这样精明的人,无须把话说绝,有的时候暗示反而是一种不错的办法
姚崇!曾经你是我请回来的,现在需要你走的时候,还是你主动说出来比较好
在揣测了李隆基的用意后,姚崇最终不情愿的主动上疏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并推荐宋璟接替自己的职位
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即使走也要走的体面
辞职报告递上去,李隆基并没有明确回复,但他却将宋璟提升为吏部尚书兼侍中,事实上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姚崇,你可以放心退出宰相班子了
开元四年(716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姚崇被免去所有的官职,不过李隆基还是念在他曾经有功于社稷的份上,给他加了个开府仪同三司的顾问头衔
对于姚崇来讲这一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准确的说是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在此之后,李隆基虽然并没有彻底冷落他,虽然每天他依然会上朝参政,但在所有人眼中,他的政治生命已经就此终结
不论如何,开元时代的第一宰相总算以一种很体面的方式告别了宰相生涯,而且落了个主动让贤的美名,这实在比那些分不出眉眼高低,赖着不走,最终让皇帝看的眼烦,然后被贬到荒蛮地区的大臣们强很多
姚崇的政治生命虽然已经终结,但他并没有离开朝廷,甚至没过多久,他再一次得到了李隆基的赏赐
而这一切都源于他那始终没有改变的善于应变的聪明头脑!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