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计进讨

定计进讨 吴湘是会昌年间淮南节度使李绅管辖下的扬州江都县尉,哥哥吴汝纳时任河南府永宁县尉,叔叔吴武陵曾经担任韶州刺史,后来因为贪污被贬为播州司户。当时李德裕在朝中掌权,以吴武陵贪赃枉法之事有意压制吴汝纳,使其官职久久不能得到升迁,吴汝纳因此嫉恨李德裕,转向投靠李宗闵和杨嗣复,而成为牛党成员
会昌五年(845年)六月,吴湘盗用程粮钱一事被人揭发检举,所谓程粮钱是指官员因公出差远行,朝廷按照路程的远近计程发放粮食,因为粮食太重不便携带,就以钱财代替发放,这笔钱就叫程粮钱
吴湘盗用程粮钱犯案后,因为叔叔吴汝纳已经是牛党成员,所以李德裕下令彻查这件事。经过调查又发现吴湘强娶百姓颜悦之女为妻,李德裕在案卷中说此女是颜悦的继室夫人焦氏所生,焦氏的法律地位又不是士族,所以这桩婚姻在当时属于非法
淮南节度使李绅是李党成员,他下令让观察判官魏铏对吴湘严加审讯。吴湘对贪赃之事供认不讳,李绅估计娶颜悦之女的钱财也是来源于这笔赃款,在没有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判处吴湘死罪,并对吴湘之妻颜氏施以笞刑后流放澧州
当李绅将吴湘的案子审结上报朝廷时,朝廷上下对李德裕和吴武陵的旧怨早有所闻,所以很多人怀疑李绅在其中做了手脚。吴湘虽然盗用程粮钱,但罪不至死,于是朝臣们纷纷上疏武宗李炎,请求复核此案
在朝臣们舆论的压力下,武宗李炎派御史崔元藻、李稠前往扬州复查吴湘之案。崔、李二人经过详细核查,得出的结果是吴湘盗用程粮钱的确属实,可以依法定罪,但强娶的百姓颜悦之女,并不是继室夫人焦氏所生,而是正室夫人王氏所生,王氏本人士族出身,而颜悦也曾经担任过青州衙推,也算是有身份的人,这与扬州方面所呈报的有些出入。李德裕在得知崔、李二人的调查结果后十分不满意,认为他们的调查结果模棱两可,没有结论,于是下令外贬崔元藻为端州司户,李稠为汀州司户
李德裕出于本派系的私利,对崔、李二人的复查结果视而不见,而且将皇帝派去复查的人外贬,从中也可以看出李德裕在会昌年间权势和地位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他没有再派官员进行核查,更没有将案件交给朝廷司法部门详断,更不顾很多人的反对,便下令按李绅最初呈报的案卷将吴湘处死
其实,崔、李二人对吴湘一案的复查结果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如果李德裕能够稍稍冷静一下,听进去一些不同意见,对吴湘进行合理的量刑,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严重后果,而且这个案件本身并不复杂,影响也没有那么大,然而如果将它和党争联系到一起,就使得原本十分简单的案件变成了政治斗争
事实证明,李德裕可以利用吴湘的案子大做文章,白敏中就为什么不能呢?终于在李忱当上皇帝后,本来已经结案很长时间的吴湘之案再次被翻出来,白敏中利用为吴湘翻案的机会,先后牵连进来很多李党成员,并让他们断送官职,进而一举摧毁李党势力
大中元年(847年)九月,在白敏中的指使下,吴汝纳首先上疏李忱为吴湘鸣冤,说弟弟吴湘虽然盗用程粮钱,但罪不至死,是李德裕和李绅出于私利欺骗先帝,妄杀吴湘
对于吴湘的案子,李忱并不十分了解,于是他召回当年复查该案的崔元藻让他重新核查此案。崔元藻因为当初核查这个案子而被李德裕贬了官,心中对其十分嫉恨,所以在重新核查该案时,心中已经有了倾向牛党的想法,因此与白敏中和令狐绹等人排挤打击李德裕的目的一拍即合
经过例行公事般的调查后,崔元藻上奏皇帝李忱,也说吴湘贪赃之事的确属实,但不构成死罪,所娶的颜氏和其父颜悦也并非庶民百姓,所以这段婚姻根本不存在违法行为。他还进一步揭发,认为吴湘之所以会被处死,完全是时任桂管观察使的李德裕的同党郑亚首倡,推官元寿、扬府录事参军李恪等人百般罗织罪名,由西川节度使李回极力促成的
事实上,崔元藻的奏文等于是在告诉皇帝李忱,吴湘的案子是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势力一手操控的结果。这样使得本来就想排挤李德裕的皇帝李忱更加找到借口,对李德裕加以贬黜
于是,吴湘案件的翻案已成定局,李忱下令御史台会同刑部、大理寺,共同对吴湘案件进行最后的审核。可以预料的是最终三司一致认为崔元藻所奏与吴汝纳所陈述的一致
大中二年(848年)正月,李忱下诏分别对当年处理吴湘案件的有关重要官员给予相关处分,贬黜李回为湖南观察使,郑亚为循州刺史。中书舍人崔嘏在起草贬黜李德裕的制词时,因为没能充分表达清李德裕的罪名,也受到牵连被贬为端州刺史,而对于元寿、李恪等低级别的官员,李忱下令进行杖刑后永不叙用
经过这次整治,李党势力在朝廷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但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对李德裕的打击排挤并未就此收手,在李忱下诏贬黜李党没多久,大理卿卢言、刑部侍郎马植、御史中丞魏扶等人继续就吴湘案件大做文章,他们联名上疏皇帝李忱,认为李绅妄杀无辜,造成吴湘被处死的冤案,都是因为李德裕在会昌年间专权的结果,甚至达到了贬黜御史的地步,实在是没有天理。如果仅仅是贬为潮州司马,不足以震慑其心,希望皇帝陛下重新考虑处置李德裕的问题
在牛党成员的煽动下,皇帝李忱决定继续贬黜李德裕,继上次下诏贬黜李党成员的八个月后,李忱再次下诏贬李德裕为崖州司户参军,在诏文中李忱对李德裕处置吴湘案件给予了最终的定性
“夺他人之懿绩,为私门之令猷,附会李绅之曲情,断成吴湘之冤狱。
李忱在诏文的结尾,依然加上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这句话,充分说明李忱时刻没有忘记要将李德裕狠狠地踩在脚下,绝不给李党势力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时再次被贬的还有李回这个李德裕忠实的追随者。最初,李忱是想让他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可是诏文起草完毕后,给事中认为处分太轻,将诏文奉还李忱,于是李忱改贬李回为贺州刺史
李德裕倒台后,被牵连的官员为数不少,绝大部分人都是朝廷中的文臣,当然受牵连的也有武将,其中以兼任河中、河阳、凤翔三镇节度使的石雄为典型代表
石雄作为武宗李炎时期反击回鹘、平定泽潞之乱中战功最为卓著的将领,深得李德裕的赏识和信任,就连武宗李炎本人也称赞石雄的勇猛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的。所以在会昌年间,石雄仰仗皇帝和宰相的绝对宠信而身兼三镇节度使,算是李党成员之一
可是随着李忱即位后对李德裕的打击排挤,李党失势后,石雄也失去了靠山。朝廷内取而代之的牛党势力对石雄颇为忌惮,虽然他们知道石雄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武将,是帝国镇守边塞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出于本派之私利,他们还是以防止李党死灰复燃为借口,鼓动皇帝李忱解除了石雄三镇节度使的职务,并让其奉诏入朝听候安排
石雄虽然是个武将,但李德裕倒台,他十分明白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在奉诏入朝后,他立即前往政事堂求见白敏中,希望朝廷看在自己曾经有功于国家的分上,委任自己一个偏远地区的节度使之职以终老
但是石雄的请求最终被拒绝了。牛党解除石雄的职务,就是因为他是李党成员,白敏中为此还挖苦石雄,说他过去的功劳,朝廷以三镇节度使作为对他回报已经足够了,他实在不应再奢求什么。不过白敏中并没有将事情做绝,在充分考虑石雄的请求后,他委任了石雄一个左龙武统军的职务,将他留在了皇宫之内。事实上,等于是将石雄置于自己的眼皮底下加以监视
石雄是牛党势力排挤打击李党势力官员的最后一人,随着石雄被变相软禁,和牛党势力斗争40余年的李党势力终于以惨败而告别朝廷政治舞台,其党魁李德裕在大中三年(849年)到达贬所崖州
事实上,凡是被贬到崖州的官员,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当年杨炎和韦执谊被贬崖州,一个没走到崖州便被缢杀,一个在崖州郁郁而终。而现在李德裕也要到那里去,这让他心中不禁产生阴影,在到达崖州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李德裕登上崖州城楼赋诗一首
独上高楼望帝京
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
百匝千遭绕郡城
或许此时的李德裕已经明白,在政治斗争中,一个人无论是得势还是失势,其实都没有道理可讲。那一刻我们几乎可以听到李德裕对世事无常的那一声长叹,长叹悠悠之间涵盖了他的一生,也涵盖了一部历经40余年牛李党争的晚唐历史
大中十三年(849年)闰十一月,李德裕病逝于崖州,终年63岁
一代名相就此悲情谢幕
李德裕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关于他的话题以及牛李党争的历史,千百年来却始终没有停止讨论。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评价李德裕是“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或许,李商隐的评价只说对了一半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