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试探

3、试探 大非川之战对于李唐王朝来讲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对于薛仁贵来讲也是同样。首先这场战役以唐朝战败告终,是唐朝建国以来最惨重的一次失败,而白袍将军薛仁贵彻底跌入了人生谷底
给唐朝造成这次惨重失利的是吐蕃
大家都知道吐蕃和唐朝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吐蕃开始对唐朝的属国吐谷浑产生了想法,咸亨元年,吐蕃突袭吐谷浑,攻陷白州等十八州以及安西数镇,并把同为大唐女婿的河源郡王诺曷钵及其夫人弘化公主逐出国境
在得到消息后,李治当即决定,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将,领兵五万还击吐蕃
表面看来,似乎只是李治无法忍受吐蕃袭击附属国,并且驱逐唐朝公主的行为。实际上,这是吐蕃于唐朝在西北边境上对于战略领土的争夺战的爆发,因为无论是唐朝还是吐蕃,谁控制了吐谷浑,谁就不但控制了河西走廊,同时也控制了西北边疆的战略有利位置
薛仁贵于总章三年(670年)四月率军经鄯州(今青海乐都)到达大非川,大非川就是现在青海共和县西南的切吉平原,如今那里草原已经严重沙漠化,当年却是重重沼泽,处处水洼让唐军一筹莫展
大非川的前边就是乌海(今青海喀拉湖)
薛仁贵知道自己是孤军深入,吐蕃却是以逸待劳。所以他为此战定下的策略是速战速决,当时唐军带着很多辎重,而从大非川到乌海之间道路泥泞,运送辎重十分麻烦,所以薛仁贵思考再三,决定在大非川解决吐蕃
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要把吐蕃大军引到大非川才行,为此薛仁贵做了一下安排
首先他命令副将郭待封(郭孝恪之子)带领2万唐军坚守大非川,保护好辎重。而自己则带领轻骑兵急速向乌海挺进。临走之前,薛仁贵再三叮嘱郭待封一定不能轻举妄动,并让他在大非岭上凭借险要构筑防御工事,是这个地方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由此看来,薛仁贵是想和在高句丽时一样,出奇招战胜敌人,因为他判断出如果在乌海遇到吐蕃主力部队后,吐蕃一定会认为自己敢轻装前来,唐军的主力部队一定在身后,相信那个时候吐蕃一定会集结重兵前来
只要吐蕃来到大非川,自己再杀个回马枪,必将吐蕃大军做了汉堡包
薛仁贵在一切安排妥当后,率军向乌海进军。两天后两军于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薛仁贵一阵猛冲猛打,吐蕃军猝不及防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
就在刚刚进入乌海城不久,薛仁贵得到了一个消息
郭待封离开大非川,向乌海前来
这下,薛仁贵急了
“郭待封坏我大事,杀他一万次都不够!”薛仁贵怒不可遏。“传我将令,放弃乌海城,急速回军!
薛仁贵十分了解自己的这位副将,虽是名将之后,但并无名将的风采

就在薛仁贵离开大非川之后,郭待封心里有些郁闷
“凭什么留我在这看守辎重,当年我老爹那可是大唐数一数二的名将,俗话说的好老子英雄儿好汉,这次出征让我为副将已经是够委屈了,怎么说薛仁贵都应该让我冲锋陷阵去,想自己抢了头功,薛仁贵你是搬着梯子上天——没门!
心态失衡最终导致了郭待封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在薛仁贵刚刚离开大非川之后,这位仁兄点齐兵马,一路西去,烟尘之下慌乱之急
唐军就此失去最有利的形势
郭待封率领唐军迅速前行,他当然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薛仁贵,甚至他眼前似乎出现了薛仁贵在看到自己出现时那种诧异的表情
想到这里,郭待封笑了
“加快速度!尽早赶到乌海!”郭待封下达了命令,在他看来,如果让薛仁贵抢了头功,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前边我说过,郭待封的任务是看守辎重,所以他目前行军的速度是不可能快的,而对于孤军深入的他来讲,时间是比什么都宝贵的,显然郭待封忽略了这一点
就是这一点,让他遭到了惨败,进而导致唐朝开国的战争第一败
很快,吐蕃人发现了郭待封这一路拥有重要辎重且孤军深入的唐军,他们集结了将近20万人,从四面八方迅速包围了郭待封
接下来将是关门打狗
可以想象,并无名将之实的郭待封在面对20万吐蕃大军的表现,那是怎一个“惨”字了得。什么“丢盔卸甲”、“屁滚尿流”,“落荒而逃”等等,总之一句话,凡是形容惨败的词语用在他身上一点不为过
不经意间,郭待封已经将薛仁贵放在了铁板上进行烧烤
薛仁贵率领骑兵的行进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可是还是晚了一步,当他一路向东飞驰时,隐隐看到一路上唐军散落的旗帜和辎重,他顿时感觉大事不妙
此刻他最担心的是郭待封,幸好他重新回到大非川时,郭待封正在那里等待他,当然此时的郭待封已基本上是两手空空
“将军……”,郭待封看到薛仁贵回来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顿时痛哭流涕
“起来吧!什么也不要说了!吐蕃大军还会再来,立即上大非岭,构筑工事,眼下之计只有先守一段时间,总不能就这样回去见皇上吧!”薛仁贵无奈的说道
可是他心里非常清楚,这一次大唐和吐蕃的较量已经不可能再有胜算
八月,吐蕃在其国名将钦陵指挥下,以40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几乎全军覆没
最终薛仁贵不得已与钦陵和谈,才得以撤退回长安,回到长安后立即遭到了言官们的弹劾,被李治贬为平民
大非川之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战后,吐蕃军占据了安西四镇。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吐谷浑亦并入吐蕃,成为其别部。自此,唐蕃间冲突频仍,连年用兵,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92年之后,吐蕃还一度攻陷了长安城
而薛仁贵在这次战役结束不久后,又曾经到高句丽平叛,后来因为一起杀人案又被贬到了象州
在我看来,象州却是薛仁贵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在那里他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被正史的有限篇幅给去掉了,现在在河东薛氏的家族志以及其他一些史书上清晰的记载着他感人的故事.在被贬象州期间,薛仁贵协助州官,治政安民,首先平息了匪患,又动员富户救济灾民,当久旱逢雨之时,又率领农民拦水浇田,其它打抱不平、调解纠纷、敬老爱幼等仁风义举枚不胜举,州民感之不尽。当薛仁贵奉命再次出征离别象州时,州民当道跪留,哭声震天
开耀元年(681年),69岁高龄的薛仁贵带病冒雪率军北征,和突厥的阿史德元珍作战,以安定北部边境,从而完成了人生最后一击。永淳二年(683年)二月二十一日,薛仁贵因病于雁门关去世,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洽蓟县,今北京城西南)都督
白袍将军的传奇一生就此大幕落下
写到这里,是时候评价一下这位个性鲜明的白袍将军了,但是我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多年前我看《旧唐书#薛仁贵传》时,记得有这过这么一段评价
“仁贵骁悍壮勇,为一时之杰,至忠大略,勃然有立。噫,待封不协,以败全略。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上加明命,竟致立功,知臣者君,信哉!
完全引用原文,丝毫没有改动,我想是对薛仁贵最好的评价
是的,薛仁贵是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虽然他有过失败,但他留给我们的依然是那个时代光荣与盛世的梦想
我想这就足够了
万言难书勇烈事,画戟白袍永留香。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