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第二

唐玄宗第二 熙河开边对于宋朝来讲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历朝历代对神宗时期的这一次拓地行动无不表示肯定。但是,从事物的两面性来考虑,熙河开边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其中对宋朝损害最大的一点就是,把昔日共同对付西夏的重要盟友推向了西夏的怀抱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当初西夏和北宋对于吐蕃都采取了拉拢的策略。吐蕃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以及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分析,决定傍宋朝这条粗腿,和宋朝共同对付西夏。可现在神宗尚未过河,居然开始拆桥了,这自然不能被广大的吐蕃人民所接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吐蕃那些未被宋朝打击和招抚的势力势必要重新寻找盟友,来帮助自己反抗宋朝的兼并,在当时的环境下,符合这一身份的,只有西夏(辽国离得太远,鞭长莫及)
宋朝与吐蕃关系的变化没有逃过梁太后那敏锐的眼睛,很明显,宋朝对吐蕃的吞并是一种自断臂膀的行为,此时正是拉拢吐蕃的绝好时期,不可错过
梁太后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宋熙宁五年,1072年)一月,梁太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吐蕃大首领董毡的儿子蔺逋比,实现了西夏与吐蕃自李继迁以来的首次联合
西夏大安二年(1076年),满朝文武大臣强烈要求梁太后结束垂帘听政,让秉常亲政
这是一个很合理的要求,毕竟秉常已经16岁了,完全可以亲政,梁太后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所以尽管她心里极不情愿,还是无可奈何地同意了
秉常虽然亲政,但是很明显,这只是一种名义上的亲政,朝政大权仍然掌握在梁氏家族手中,毕竟梁氏家族在朝中根深蒂固,很多重要的部门都有梁家的人,最重要的是,梁乙埋仍然是国相,他现在的权势正炙手可热呢
尽管如此,梁太后似乎仍然不太放心,她把梁乙埋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侄女嫁给了秉常,并立为皇后,即后来的小梁太后
此情此景,不过是当年没藏讹庞专权的翻版罢了,唯一不同的是,没藏讹庞的女儿嫁给谅祚的时候,没藏太后已经死了,梁乙埋的女儿嫁给秉常的时候,梁太后还活着
这充分说明,秉常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要走比他父亲更长的路才行,毕竟当年谅祚只需要对付没藏讹庞一个人,现在的秉常却要对付梁太后与梁乙埋的组合,难度更大
不过相比于自己的父亲,秉常还是有一定优势的,那就是谅祚当初是孤军奋战,身边连个帮忙的人都没有,现在的秉常却有一大批大臣聚集在他周围,前面提到满朝大臣要求梁太后还政于秉常,即是这些人作用的充分证明
各有各的优势和强项,这注定又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西夏大安六年(1080年),第一回合较量开始
一月,李秉常在亲信大臣以及皇族的支持下,下诏令全国从今以后停行番礼,改行汉礼
当初改汉礼为番礼是梁太后亲自制定的决策,现在秉常要改过来,矛头自然直指梁太后
哎,秉常毕竟还太年轻,根本不懂得韬光养晦的道理。此时的秉常实力还太弱小,根本无法和梁家相比,所以目前的正确策略应该是表面上努力装好孙子,暗地里偷偷发展自己的势力,等到实力达到可以翻脸的程度,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招制敌,自然大功告成,当年他爹就是这么干的。再看中国历史上,这种例子数不胜数。远的不谈,隋朝时杨广与他哥杨勇争夺太子之位,杨广就在独孤皇后跟前装孙子(当然也在杨坚跟前装,但主要走的是夫人路线),把独孤皇后哄得那叫一个高兴。杨坚本人比较怕老婆,独孤皇后这枕头风一吹,杨坚就动了换太子的心思,加上杨勇的表现确实差劲,杨坚就废了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杨广为太子
安史之乱前,安禄山也没少在唐玄宗面前装孙子,唐玄宗一高兴,就让安禄山当上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20万重兵。后来安禄山翅膀硬了,自然不再认唐玄宗这个干爹,说反就反了
铁一样的事实证明,装孙子这招可谓屡试不爽,实乃抢班夺权、对付大敌的不二选择
现在的李秉常在实力不济、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击,实在凶险,让人不得不替他捏一把汗
果然,秉常此令一出,大臣中那些依附梁家的人就开始大唱反调,劝秉常别这么干
梁太后更是气得不轻,心想,刚让你亲政你就不把老娘我放在眼里了,连我当初定下的规矩都敢改
不过气归气,梁太后却并不冲动。很明显对方是来者不善,一上来就出杀招。没看到秉常的那些亲信全都撸起袖子上阵了吗?此时绝不能以硬碰硬
梁太后决定来招软的,先对秉常好言相劝,看看对方有没有松口的可能。于是梁太后和梁乙埋轮番上阵,对秉常反复相劝,希望秉常能够回心转意,勿行汉礼
秉常没答应
秉常在实力不济的时候就敢向梁太后叫板,此时自然更不肯答应,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大有决一死战的势头,就连空气中似乎都充满了火药味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梁太后要反击的时候,梁太后却让步了,她见劝秉常无效,索性不管了,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老实讲,如果硬碰硬的话,秉常未必会是梁太后的对手,梁太后不可能不明白这些,可她为何又退缩了呢
我认为这正是梁太后的可怕之处。此时固然可以把秉常撂翻在地,然后自己继续垂帘听政,可仅凭这样一件小事就这么干,实在难以服众,搞不好会国内大乱,到时候自己就算赢了也是惨胜,实在划不来
所以她选择了忍让:我惯着你,让你先跳吧,看你能跳多久
第一回合,表面上秉常赢了,实际上他不仅输了,而且输得很惨,他正一步步朝梁太后给他挖好的陷阱走去
可惜秉常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一次的胜利让他觉得,敌人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看来自己高估了对手
于是乎他打算再接再厉,争取早日把梁氏集团除掉,实现真正的亲政
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第二回合较量开始
三月,秉常的心腹大臣李清向秉常建议,把西夏黄河以南的不毛之地归还宋朝,以改善两国关系,并可借助宋朝的力量来削弱梁家的势力。秉常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就打算派李清亲自去宋朝联系此事
可惜这俩人保密工作没做好,此事被梁太后知道了,梁太后大怒,发誓要杀了李清,而且绝不轻饶秉常。她与自己的亲信兼面首(没想到梁太后也好这一口)罔萌讹商量了一下,决定诱杀李清。他们摆了一桌酒席,然后请李清来赴宴,李清哪里知道这是鸿门宴,傻乎乎地就去了,结果一进门就被周围冒出来的壮汉们五花大绑,之后就被梁太后杀了
杀了李清后,梁太后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把秉常幽禁在兴庆府的木寨,距皇宫只有五里远,这样秉常有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就这样她还不放心,又命梁乙埋与罔萌讹等人拆了通往木寨的桥梁,让秉常从此再无翻身的可能。之后,梁太后历数秉常亲政后犯的种种错误,宣布再次垂帘听政
第二回合,秉常完败,梁太后完胜
上次秉常改行汉礼梁太后没动手,是因为那件事情太小,动手后很难服众,所以她才选择了暂时让步;此次秉常想主动割地给宋朝,此事若任由他胡来,那将是对西夏国家利益的重大损害,自己及时阻止了这种悲剧的发生,满朝大臣应该没什么好说的了吧
看来梁太后低估了支持秉常的那些大臣对秉常的忠诚程度,他们固然没有实力发兵讨伐梁太后,但拥兵自固还是没有问题的。梁乙埋几次以银牌(西夏最高规格的令牌)诏谕这些人归顺梁太后,可惜一个响应的都没有,一时间西夏国内大乱。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