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开!哥要发威

2、走开!哥要发威 高句丽始终是中原的心腹大患,从杨广到李世民始终没有征服辽东,现在到了李治这里,他决心要在自己这一代完成前辈们所没有完成的任务
很快,机会来了
乾封元年(666年),曾经阻止了唐太宗李世民进兵高句丽的渊盖苏文病逝,其子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与其弟泉男建、泉男产不和,泉男建自称莫离支,发兵讨伐泉男生。泉男生于是派其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援
六月七日,李治任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率军救援泉男生;任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句丽。9月,庞同善大败高句丽军
同年9月,薛仁贵统兵出征。历史上对于这次薛仁贵出征,有个专用名词叫“薛仁贵征东!
事实上,这次东征,唐朝前前后后共派出三路人马,前边的契苾何力是一路,现在的薛仁贵是一路,后边的李勣是一路,最终三路兵马兵和一处,将打一家
12月,李治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郝处俊为副大总管,契苾何力、庞同善亦为副大总管并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亦受李绩节度,诸路合击高句丽
乾封二年(667)初,李勣攻取了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
前面我们介绍过,新城是一座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城市,李勣就也说过新城是高句丽的要害之地,如果拿不下来,其他的城池别想得到
李勣的看法很正确,他也确实拿下了新城,但是在此之后,李勣却忽视了对新城的防守,致使泉男建率领大军夜间偷袭,幸好薛仁贵当时身在新城不远处,急忙率军赶来解围,在他的一阵猛冲猛打后,高句丽军大败。新城之围被解
营救新城是薛仁贵征东的第一次亮相,接下来他还有更精彩的表演
同年10月,庞同善率领唐军和高句丽十万大军在金山路相遇,由于庞同善同志的能力实在有限,所以几个回合下来,被打得一败涂地,高句丽大军一路追杀,唐军伤亡惨重
身在不远处的薛仁贵在听到消息后,立即率领兵马前来营救。事实上,在这次东征高句丽战役中,薛仁贵一路属于机动作战部队,话句话说就是: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当薛仁贵赶到后,首先做的就是聚集庞同善一路的败退人马,经过整编后,向高句丽的十万大军进行反扑
这一战是薛仁贵征东打得最为昏天黑地的一战,唐军共计斩首敌军五万人。据史书记载,高句丽单单围攻薛仁贵自己的士兵就有将近上百人,但全都被薛仁贵挑落马下。可见这位仁兄是相当的生猛
在此之后,薛仁贵一路高歌猛进,唐军乘胜攻占南苏(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3城,与泉男生部会合,赢得了金山之战的胜利。高宗亲笔写诏书慰劳仁贵:“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敌,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
金山之战是唐初年的罕见的大规模遭遇战,是灭高句丽四大战役最关键,最大的一次战役,基本消灭高句丽精锐部队,为彻底胜利奠定基础,此战由薛仁贵亲自指挥,功不可没
不过到现在为止薛仁贵的精彩表演还没有结束
乾封二年(667年)11月,东征高句丽的决定性战役——扶余(今吉林四平)之战即将开打
正是这一战将薛仁贵推向了人生最顶点
扶余是高句丽王城平壤的一道外围屏障,所以它的地位不言自明
这一次,李勣将攻取扶余的重任交给了最为信任的薛仁贵,而薛仁贵只要两千兵马,他的主张立即遭到了绝大多数将领的反对,就连统帅李勣也持怀疑态度
事实上,将领们的反对是有道理的,虽说在此之前的新城之战,薛仁贵重创高句丽十万大军,高句丽已经元气大伤,但扶余的战略地位丝毫不比新城差,相信高句丽在这里的布防一定严密,2千人马就想和人家掰手腕,简直是幻想,所谓幻想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薛仁贵即使你吃了大力丸,也不至于这么壮啊
将领们的反对,并没有使薛仁贵产生动摇,在军事会议上,他只说了一句话:兵不在多,顾用之何如
翻译成白话就是:兵不在多少,就看会不会用了
面对着很多人的将信将疑,薛仁贵终于要到了两千人马,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他一起出征的是漫天飞舞的大雪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场大雪,成就了一段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通向扶余的道路全都是平原,高句丽派出数万大军进行阻截,誓将薛仁贵消灭在旷野平原
薛仁贵在得到高句丽前来阻截的消息后,这一次并没有立即上前拍砖,而是仔细的分析了敌我形势,事实上唐军由于深入辽东腹地,这一次薛仁贵只带两千人马,是不想过多的分散唐军的兵力,不过眼下兵力不占优势,天气有极端的恶劣,2千唐军面对数万高句丽大军的阻截,这场仗究竟该怎么打
面对白雪皑皑的平原,薛仁贵陷入了思考之中,眼神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坚毅
伟大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再一次告诉我们,有时候逆境是完全可以转化的,这一次极端恶劣的天气在薛仁贵这里变成了打败敌人绝好的掩护
“全部身着白衣,裹紧马蹄,急速进发!”薛仁贵下达了命令
就这样薛仁贵率领2千唐军在一片白色平原中,开始了纵横驰骋,很多年前他是以一袭白袍成名于此,很多年后,他将带领2千个身着白袍的将士继续书写传奇故事
薛仁贵一路驰骋,高句丽的数万大军迎面而来,当两军相遇时,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
由于漫天飞雪,在白色的雪域平原上,高句丽大军忽然看到了“雪崩”,当他们惊诧于眼前的现象时,他们瞬间看见一大团白色飞冲而来
是的!这是由两千名白袍将士组成的“雪崩”阵容,在其创始人薛仁贵的带领下,急速向高句丽大军冲杀过来,这场平原上的遭遇战共用了7个时辰,唐军斩杀俘虏敌人万余,剩余的高句丽军队四散溃逃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薛仁贵要让士兵们身着白袍,那绝不是为了搞“形象工程”,而是利用保护色来掩护自己,从而实现以弱胜强的目的,据考证这是最早利用保护色的战役
它的实践者是薛仁贵
“兵不在多少,就看会不会用了”,薛仁贵的话绝不是吹牛
平原遭遇战胜利后,薛仁贵并没有停下脚步,率领2千将士继续前进,乾封三年(668),薛仁贵的部队攻占坚固的扶余城。之后高句丽连续40多座城市直接向薛仁贵投降,从此这个白袍将军声名鹊起,威震辽海,神威四方
薛仁贵大军沿途一路破城抵达平壤城下,与行军大总管李勣等诸路大军会师平壤,大军合围,攻破平壤,薛仁贵亲自接受高句丽国王投降,根据史料记载,高句丽国王高藏在向薛仁贵投降签字的时候,连抬头看薛仁贵的勇气都没有,威慑力到了何种地步。真有张辽使江东小孩夜不敢哭的风采。自此,隋唐几代帝王灭亡高句丽的愿望终于在高宗这里得到了实现
如果仔细研读过这段史料的话,大家会很清楚,高句丽实为薛仁贵所灭,他起了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而并非是李勣,可后世却将攻灭高句丽的功劳全部算在了李勣的身上,这对于白袍将军实在是不公平的
薛仁贵在灭高句丽四大战役,新城、金山、扶余、平壤中的金山和扶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消灭有生兵力最多的金山之战,和破城最多的扶余之战几乎由薛仁贵独立打胜的,同时他也参加了大部队都参加的平壤战役,并且救援了新城,所以灭高句丽的关键性人物是薛仁贵。后世百姓也著写《薛仁贵征东》以纪念这位英雄人物
总章二年(669),薛仁贵编撰《周易新本注义》,这是世界第一部辨证法理论的军事著作,那个时候是薛仁贵最风光的时期,是他人生的顶点,但是人会有低潮的时候,随后薛仁贵进入自己人生的最低点。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