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全篡位

李安全篡位 下一个登上皇位的便是元修
斛斯椿同志自从听说乔宁和张子期被诛之后,便是食不安寝,夜不能寐,于是便找到了两位盟友,元宝炬和王思政,秘密对元修放风,打高欢的小报告
效果很好,元修非但是根据斛斯椿的意见,开始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皇帝直属的禁卫军,培养一些对皇室忠诚的将领,而且,从此之后,他就将斛斯椿视作股肱之臣,国计民生的大小事务,此后都跟斛斯椿单独商量
是斛斯椿蒙蔽了元修?这么说未免过于浅薄。其实,自六镇兵变以来,北魏皇权就已跌落谷底,任何一个有想法的皇帝,都在力图摆脱权臣的控制,重掌帝国权柄,诛杀尔朱荣的元子攸如此,如今将跟高欢决裂的元修也如此
有没有斛斯椿,元修都要跟高欢决裂,区别只是,有了斛斯椿,这种决裂的进程被大大加速了。后世的史家将脏水泼到斛斯椿一个人头上,自是很不公平
当然,刚摆平了尔朱家族的高欢,如今正是如日中天,光靠一支禁卫军,显然是搞不定他的,所以,元修也明白,要跟高欢较劲,就必须寻找实力人物
元修看中了贺拔兄弟。于是,元修任命贺拔胜为三荆七州军事的大都督,兼任荆州刺史,同时,他也派人跟关中的贺拔岳秘密联络
尔朱家族刚刚覆灭,元修跟高欢之间,就开始有些擦枪走火,乃至剑拔弩张。他们的关系有多微妙?只需要看一个人就能略见端倪——高乾
高乾、高敖曹兄弟,在尔朱家族的覆灭中立下了大功,他们首先举兵响应了刘灵助,而后,又跟高欢结盟,在历次战事中都有突出表现。战后论功行赏,高乾被任命为侍中(总监督长)、司空(最高监察长)
然而,高乾这官位还没坐热,却要马上回家了
情况是这样。当年高乾在冀州的时候,老爹死了,按照古时的规矩,这是要丁忧的,要守三年之丧。这是中国人表示孝道的一个方式,当然,也不免有些形式主义。当然了,中国人玩政治,最擅长的就是通融,守丧三年是可以通融的,要是国家出了大事,离不开此人,那是可以夺情启用的。高乾此前呢,因为要对付尔朱家族,所以,就自己给自己夺情了,没有能守丧三年
现在呢,仗打完了,局面初步稳定了,高乾认为,自己给自己夺情,终究是不合适的,不符合孝道,将来天下人说起来,他会被唾沫星子淹死,所以,高乾希望新任皇帝元修,能够给他夺一下。于是,高乾上了封奏疏,说老爹死了,没能守孝三年,内心不甚惶恐,请陛下批准我辞职,回乡丁忧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逻辑。高乾不想走,这是显然的,但是,为了不想走,他就必须表现出自己想走,这就叫“欲走还留”。元修要是聪明,他就应该扯一堆国家危难的大道理,说离不开高乾,需夺情启用
在中国式逻辑里,对君尽忠,是高于对父尽孝的,所以,皇帝是可以夺情的
元修聪明不?当然聪明,所以,聪明的元修,很快做出批示,一个字——准。好吧,准了一半,侍中的职务没了,司空还保留
准的这一半,就让高乾想撞头了。司空这个官,地位虽高,但只是个虚衔,而真正有权力的,是侍中。侍中的权力来源于“侍”字,在中国,跟皇帝关系越紧密,权力就越大,这个“侍”,就反映出了这种密切关系。如今呢,虚衔保留,实职没了,高乾这入不了宫,平时见不着皇帝,所以国家大小事务,他也就被排除在外,自己无从得知,别人也不予知会了
高乾在尔朱家族最牛逼的时候,不顾身家安危,举起了义旗,为的是啥?如今落到如此境地,那就只能两个字了——不爽
元修知道高乾不爽不?大概是知道的。但他为什么还那么搞呢?道理很简单,在元修看来,跟高欢一起起兵的高乾,好像靠不住
然而,当元修决心跟高欢决裂后,他对高乾的态度,却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某天,在华林园,元修举行了宴会,高乾也应邀参加,喝得差不多散场之后,高乾被单独留下,然后,元修就对高乾说道:“你家世代忠良,如今又立下如此大功,在我心里,你我虽是君臣,尤为兄弟,我们可以对天盟誓,永不相负。
高乾来之前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听闻此言,当然是吃了一大惊——皇帝要跟自己当兄弟?这是什么路数?但是,看到元修言辞恳切,态度激烈,高乾也不免应付一下:“为国效力,肝脑涂地,怎么敢有贰心?
回家后,高乾就琢磨了,这是太阳从哪边出了呢?琢磨了半天,他也没琢磨明白,最后想想,大概是元修想要安抚他?算了,不管了
高乾犯了大错,这个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不管,唯有这样的事,一定是要管一管的
满清末年,光绪帝因为维新的事,跟慈禧产生冲突,很快,马路消息风传,说慈禧会对光绪不利,于是,光绪就要求他的维新健将们拯救他于水火之中。维新小将们当即乱了手脚,后来还是谭嗣同自告奋勇,说要找袁世凯帮忙。不消说,对于谭嗣同的来访,袁世凯也是“吃了一惊”的,但是,此公应付的游刃有余,一面拍胸脯表示,杀荣禄就跟杀条狗一样简单,另一面,在谭嗣同走了之后,他想了一夜,而后立即把事情通报给了慈禧的亲信荣禄
后世据此把袁世凯骂成了渣,说他猪狗不如,但是,朋友们,如果我说袁世凯做得有道理呢?道理很简单,在这样的局面下,袁世凯没有沉默的权力,要么,他去告密,要么,他照着谭嗣同的要求做,权衡利弊之下,告密是唯一选择
高乾面临的局面,跟袁世凯面临的局面,如出一辙,这种局面叫做站队。所谓站队,就是要在两派剑拔弩张的政治势力中,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这道选择题,不能选择不作答,不管是A还是B,你都必须选择其一
高乾就没有作答,他没有明确答应元修,也没有明确拒绝元修,甚至,他把这件事埋在了心里,也没有通报高欢。不作答会怎样呢?马上就知道了
局面继续发展,很快,高乾就通过元修的行动,明白了那天元修对他说那番话的意义——元修当时开始组建内宫卫队,并跟贺拔兄弟建立了同盟关系。高乾如梦初醒,知道大事不妙,于是,立即将元修的情况通报给了高欢
高欢立即命令高乾前往晋阳,当面商谈,于是高乾态度激烈的表示,要高欢取元修而代之。高欢立即捂住了高乾的嘴,说别出此言,我会让皇上恢复你的职位,以后京城的事,就交给你了
然而,高欢一连数次上书,元修都不批准。此时的高乾,已经预感到大难将至,秘密跟高欢商议,说要去外放当徐州刺史了
这回,元修终于准了,高乾终于被外放了。所以,天下太平了?没那么简单
元修是个聪明人,对于高乾最近异常活跃的情况,他是觉得有些奇怪的,于是,他去查了高乾的底,发现高乾这小子,居然跟高欢告了密,顿时不爽起来,于是下了个诏书给高欢,说高乾这小子曾经跟我盟誓,如今却反复无常
高欢听说高乾居然瞒着他跟元修盟誓,顿时心生厌恶,于是便将长时间来高乾给他的书信,密封起来,呈送元修
元修自是更为愤怒,当即征召了高乾,并且,对着高欢使节的面,斥责高乾。高乾当然不爽,还反唇相讥,但是,晚了,当即元修便命高乾自杀
因此,在站队时选择不作答,这会有什么后果呢?后果就是,不管是A还是B,都会不再信任你,极端情况下,他们甚至会联合起来搞死你。高乾很不幸,碰到了这种极端情况,被元修和高欢联合搞死
事情还有后续。高乾自杀后,元修还是不放心,便密令徐州刺史潘绍业,去诛杀高乾的弟弟高敖曹。高敖曹在听说老哥的噩耗后,当即便明白自己凶多吉少,于是果断在路上设下埋伏,生擒了潘绍业,搜出元修密令,然后,他知道此地不宜久留,便带着十数亲随,投奔去了晋阳
然后咧?高欢见到高敖曹之后,抱住他的头,痛哭失声:“天子诬害司空高乾!”而后呢,估计高敖曹感动之下,也跟着痛哭了起来吧
什么叫演技?这就叫演技啊,同志们。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