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85:唐昭宗与唐朝灭亡
细说中国历史之隋唐-85:唐昭宗与唐朝灭亡唐昭宗李晔。为唐懿宗第七子。唐禧宗时未立太子,至其弥留,群臣欲拥戴最有德望的皇六弟吉王李保,然宦官首领十军观军容使杨复恭,因李保难控制而全力推出皇七弟李哗,册为皇太弟,作为皇位继承人。然唐昭宗继位后,并非像杨复恭估计的那样,成为他的掌中物,而是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面貌。他好读书,...
-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二三.与忽必烈争夺可汗大位的四个人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二三.与忽必烈争夺可汗大位的四个人这四个人,是:(一)忽必烈的亲兄弟,阿里不哥。 (二)蒙哥可汗的第四个儿子,昔里青。 (三)成吉思可汗最小的儿子帖木格的玄孙,乃颜。(四)成吉思可汗的第二个儿子窝阔台的一个孙子,海都。 (一)阿里不哥。蒙哥可汗在己未年(1259年)去世,第四个弟弟忽必烈与第七个弟弟...
-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八、昭襄王削弱魏韩赵楚
细说中国历史之秦汉:八、昭襄王削弱魏韩赵楚秦惠文王的儿子武王,在位四年,对韩国作战一次,夺了(在河南的)宜阳,杀了韩军六万人;对魏国也作战一次,夺了(山西河津之西的)皮氏。武王没有儿子,死后王位由弟弟昭襄王继承。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对魏国用兵十五次,对韩国用兵八次,对赵国也用兵八次。他把这三国打得喘不来气,也夺占了它们...
-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四十 北魏宣武帝和高肇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四十 北魏宣武帝和高肇齐末梁初,北朝是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在位之时,外戚高肇擅权是宣武帝一朝的特点。孝文帝尽管喜欢接近中州儒士,然而他晚年最信任的却是两个宗室——任城王元澄和彭城王元勰。任城王澄支持变革旧俗,已见第三十八篇。彭城王勰是孝文帝的兄弟。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文帝出兵攻齐,使任城王澄...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九三、夺回武昌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九三、夺回武昌曾国藩无可奈何,只得鼓起勇气,带领增募的水勇、陆勇,邀约罗泽南从江西带回来的“老湘勇”与胡林翼从贵州带来的“黔勇”,江忠淑所统率的“楚勇”(湖南新宁一带的勇),李孟群带来的一千名广西水劳,陈辉龙带来的四百名广东水勇,分三路北进。中路以水师为主,由褚汝航统率,辅以塔齐布的陆师,在七月初一...
-
细说体:历史普及化之路
细说体:历史普及化之路通俗化的史学读物,以蔡东藩的演义体成绩最大。虽然个别细节还有虚诞的缺失,但总体上不失为严肃的史书。曾为民众喜闻乐见的章回体,在其手中得到了有效的改造,当时大有不胫而走的势头。就在演义体风头未衰之时,黎东方开始以细说体摸索着历史普及化之路。细说体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44年,黎东方在大后方开讲三国史事...
-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原出版《自序》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原出版《自序》由于读者对(细说清朝》的支持,我才敢接受新生报诸公的好意,续写了(细说明朝)。藉着发行单行本的机会,我把它校对了一次,改动得很少。有些朋友要求我补开参考书目录,甚至加进“脚注”与索引。这都是应该做的事。不过,我还想仿照(中国上古史八论)的体裁,把明清两朝的历史奸好地论一下。到了那时候,...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一二六、中俄密约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一二六、中俄密约为了答谢俄、法、德三国的干涉还辽,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与俄国合作防日,清廷派遣李鸿章以“钦差大臣”(特命全权大使)的身份去莫斯科,参加俄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加冕典礼,顺道访问德、法、英、美。他在光绪二十二年正月二十(1896年3月3 日)由北京出发,到上海搭乘法围邮船,到埃及的塞依德港,遇见...
-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6:陈桥兵变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6:陈桥兵变清人查慎初诗云:“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要说宋太祖赵匡胤代周的陈桥兵变,还得从他在后周末年的实力地位说起。赵匡胤出身于将门,祖籍虽是涿州,却出生在洛阳夹马营,至于《宋史》本纪说他生时“赤光绕室”之类的话头,令人想起刘邦斩蛇的故事,那是后来的附会。尽管家境还优裕,他却从少年时代...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六二、总论十全武功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六二、总论十全武功乾隆在位六十年,当太上皇三年(在嘉庆四年正月去世),打了不少次仗,并未次次打胜,而性好虚荣,自夸“十全武功”。其实,打缅甸、打越南,均吃了败仗。乾隆的军队与廓尔喀(尼泊尔)作战两次,第一次全败,第二次虽则长躯直入,近迫对方的国都,据野史说,也未尝不是败得很惨,败了以后才接受对方请和...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二七、掳福王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二七、掳福王多尔衮命令多铎由潼关转师东向,顺着黄河、淮河、运河,攻打南京。南京原是明太祖的京城。明成祖定都北京后,称南京为“留都”,“留”了若干官吏如各部尚书之类在南京,以备万一北京出了问题之时,“留都”能有一个现成的“作战政府’,主持一切。成祖以后的明朝历代皇帝,保存了这个制度。因此,当北京被李自...
-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六.吞并南部乃蛮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六.吞并南部乃蛮《蒙古秘史》上南部乃蛮的太阳汗,监本《元史》与屠寄《蒙兀儿史记》均写作塔阳汗;《圣武亲征录>写作“太阳可汗”。所谓“太阳"或“塔阳”都是译音,而乃蛮的突厥语中之原文,本身又是汉语“大王"二字的译音,不过是未免译得有点走样。简单言之,太阳汗便是“大王汗”,比“王汗”多一个“大”字。太阳...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九六、分兵回援武昌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九六、分兵回援武昌又过了五天,是阴历除夕,太平军秦日纲、陈玉成等人在湖北袭击湖广总督杨霈。杨霈逃到了蕲水,再逃到汉口,三逃到德安,四逃去枣阳。湖北巡抚陶恩培苦守武昌。武昌在咸丰五年二月十七日易手,陶恩培战死。清延着了慌,叫曾国藩回援湖北。其实,石达开早已由安徽赶来江西,占了赣东若干城市,包括广信(上...
-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五〇、迁都北京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五〇、迁都北京成祖在内政方面所作的几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令阁臣参预机务,三是贵州设省。迁都北京,在永乐元年便已有所决定。北京被指定为“北京”,改称“顺天府”,与京师(南京)的应天府平等看待,又设了“行后军都督府”、“行部’,与“北京国子监”。所谓“行后军都督府”,便是“后军都督府”的“行署”,...
-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二二.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个可汗得位的经过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二二.窝阔台、贵由、蒙哥三个可汗得位的经过成吉思可汗在逝世以前,未尝没有明白表示:皇位应由第三个儿子窝阔台来继承。可是,遵行他的遗志的人,依然按照传统习惯,先由“看家的小儿子"拖雷摄政,然后召集一次忽里台大会,公选窝阔台为可汗。拖雷从丁亥年(1227年)阴历七月起,监国到己丑年(1229年)阴历八月...
-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六七、李贤、彭时、商辂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六七、李贤、彭时、商辂李贤是河南邓县人,宣德八年进士,历官“验封主事”,考功郎中,兵部右侍郎,户部左右侍郎,吏部左侍郎,于天顺元年二月兼翰林学士,入直(值)文渊阁。宪宗即位以后,加少保,升为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位居当时三个阁员之首。其他两个阁员,是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陈文,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彭时...
-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三四、李善长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三四、李善长明朝的种种制度,大部分是李善长所拟定的。此人是朱元璋的萧何,而学识能力超过萧何,可惜在晚年有点糊涂,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己,死于非命。他是安徽定远人,书念得不少,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和朱元璋初次见面。那时候,朱元璋的年纪是二十六岁,他的年纪是四十岁。朱元璋尚在郭子兴下面当一名“镇抚”,...
-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三七 北朝的女政治家——文明冯太后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三七 北朝的女政治家——文明冯太后北魏高宗文成帝的皇后冯氏,在显祖献文帝和高祖孝文帝两朝,先后以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孝文帝在位二十三年,然在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太皇太后去世前,他没有真正主持过国政。历来称颂的魏孝文帝改革,其中前半段的推行均田制、确立三长法,都是在冯太后手里实...
-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十五 苏峻、祖约的叛乱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十五 苏峻、祖约的叛乱王敦的叛乱才平定了三年,东晋又发生苏峻、祖约的叛乱。苏峻由平叛功臣转变为又一次叛乱的祸首,究其原因,外戚庚亮是不能辞其咎的。庚亮字元规,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是明帝庚皇后之兄,明帝时做过中书监,也领兵参与过平定王敦叛乱的战争。太宁三年(325年)闰七月,明帝去世,年仅...
-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二七 西秦和四个凉国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二七 西秦和四个凉国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分裂割据的时期。从地区来说,西北是分裂得最严重的地区;从时间来说,无过于从四世纪末到五世纪三十年代这一段。秃发乌孤说:“陇右、河西本数郡之地,遭乱,分裂至十余国。”(《通鉴》卷一一一,《晋书·载记二十六》文字略有不同)他说的十余国,其中有些只是小小的部落。在十六...
-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八二、洪秀全
细说中国历史之清朝:八二、洪秀全洪秀全姓洪,乳名火秀,学名仁坤,自号秀全,是广东花县官禄埗(铺)的客家人,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十二月初十日。父亲洪镜扬,是当地的个“堡尊”(乡长之流),家境小康,生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秀全是镜扬的第三个儿子,自幼读书,读到十八岁,开始教书,一边教书,一边准备考试。秀全在十六岁的...
-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63:开禧北伐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63:开禧北伐庆元党禁扫清了韩侂胄通向权臣之路,庆元、嘉泰的十年间,他建节、封王、拜太师,地位一路飙升,但这些都是荣衔,他的最高实权只是枢密都承旨。也许侂胄认为这样更能进退自如,既毫不妨碍大权在握,又能避免外戚干政的非议。他虽非宰相,但宰执以下,升黜在手。韩侂胄专政后期,最信用的是陈自强与苏师旦。陈...
-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62:庆元党禁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62:庆元党禁宁宗被赶鸭子上架,他对留正临变脱逃印象太坏,改命赵汝愚为右相。据说,太祖曾把“同姓可封王不拜相”的家法载诸太庙,以防宗室之尊与相权之重相结合,构成对君权的威胁。汝愚以前,宋朝确实还没有宗室任相的先例。若仅为身谋,汝愚应该回避,但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认为朝中还有一批正直之士,可...
-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37:元祐更化与洛蜀朔党争
细说中国历史之宋朝:37:元祐更化与洛蜀朔党争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宋神宗病危,宰相王珪率宰执入见,请求立储,由皇太后同听政。神宗已说不出话,只是点头首肯。王珪他们所说的皇太后即指神宗的母亲英宗高皇后。高太后出身将门,曾祖是宋初大将高琼,外曾祖就是曹彬。他对熙丰新法一直持否定态度,但严格恪守宋朝的家法,并不出面干...
-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二、从朱元璋做和尚说起
细说中国历史之明朝-二、从朱元璋做和尚说起创造明朝的,是朱元璋,朱元璋最初“反元”,毫无自创朝代的雄心,只是迫于环境而不得不投身于一个“反元复宋”的武装团体而已。他是贫农家庭的“安分守己”的子弟。在他十七岁的一年,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l344年),旱灾、蝗虫与瘟疫,先后降临到他的家乡,濠州钟离县(安徽凤阳)。父亲朱世珍...
-
细说中国历史之三国:七、陶谦
细说中国历史之三国:七、陶谦吕布、袁术、公孙瓒,倘若生在太平之世,便不会表现得那么糟。陶谦、刘表,倘若生在太平之世,则不仅不致失败,而且可能做出很好的治绩,留名于青史之中。陶谦是丹阳郡丹阳县人,读过书,被举为孝廉,留在中央政府为“郎”,由郎而外放为舒县(安徽舒城)的县令,在当时算是“正途”出身,他官运不错,“四转为车骑...
-
细说中国历史之民国创立-六三、停战
细说中国历史之民国创立-六三、停战十月十一日黎元洪走了不久,当天,英国商人盘恩,受了英国驻汉口领事的委托,到洪山蒋翊武的总司令部,转达清军的停战要求。主动作停战的提议的,是袁世凯。中间人是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朱尔典命令英国驻汉口领事某人对革命军作停战的试探,这领事找出盘恩,任奔走之劳。袁世凯认为,拿到了汉口、汉阳,已经...
-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四三 高欢在魏末大乱中崛起
细说中国历史之南北朝-四三 高欢在魏末大乱中崛起从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怀荒镇民杀镇将于景起义开始(见上篇),到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止,十年之间,战乱几乎遍于北方各地,其间建号称王称帝者,可稽的在十人以上。他们造成的结局是高欢掌握了魏朝实权。如果进一步查考高欢实力的来源,又可以找到一条简单明了的线索:头一个...
-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五.义父信谗
细说中国历史之元朝:五.义父信谗帖木真的义父王汗,是居住在土拉河流域(包括库伦)的客列亦惕人的君主,本名脱斡邻勒,自称为汗,受金朝之封为夷禞堇,夷禞堇俗译为“王",因此他就被当时的人称为“王汗"。他是属于景教教会的基督徒。中古西欧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把他描写成一位完人,称他为“牧师约翰”。王汗与帖木真的父亲也速该,有过...
-
细说中国历史之民国创立-一九、《苏报》案
细说中国历史之民国创立-一九、《苏报》案邹容的《革命军)并没有一句一字,论及军事组织或军事行动,然而这篇文章的本身的的确确称得上是一支强有力的“革命军”。邹容于民国成立之时,被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权力追赠为“大将军”,也可谓当之无愧。在这篇《革命军》以前,虽有过兴中会的《缘起》与历次起义时的布告,然而流传均不甚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