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儿:【闹剧的终结】
明朝那些事儿:【闹剧的终结】虽然这次造反以一种极为戏剧性的方式完结了,但搞笑并未就此结束,朱高煦先生将以他那滑稽的表演,为我们上演“朱高煦造反”这部喜剧的续集。朱瞻基确实是个厚道人,虽然很多人劝说他杀掉朱高煦,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将其关在了西安门的牢房里,按说他对朱高煦已经是仁至义尽,可朱高煦偏偏就是个死不悔改的人...
-
明朝那些事儿:【出征】
明朝那些事儿:【出征】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日,大军出征。不顾无数人的阻拦,王振执意出征,他要去寻找梦想的光荣。与他一同出征的,有很多堪称国家栋梁的文官武将,他们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承父爵)、内阁成员曹鼎、内阁成员张益、兵部尚书邝埜等等,全部名单很长,就不单列了,总之,朝廷的文武精锐很多都随行...
-
明朝那些事儿:【诡计】
明朝那些事儿:【诡计】不久之后,宁王驻地的街道墙壁上出现了很多乱贴乱画的告示,当然了,不是办证发票之类的广告,具体内容大致如下:都督许泰等率边军、刘晖等率京军各四万,另命赣南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共计十六万人,分进合击,平定叛军,沿途务必妥善接应,延误者军法从事!这封文书的大概意思很明白,就是对宁王说我有...
-
明朝那些事儿:【青天在上】
明朝那些事儿:【青天在上】作为一位有着极高知名度的历史人物,海瑞先生有一个非同寻常的荣誉称号——明代第一清官。但在我看来,另一个称呼更适合他——明代第一奇人。在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明朝,要想功成名就,青史留芳,一般说来都是要有点本钱的,如果不是特别聪明(张居正),就是运气特别好(张璁),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而海瑞大概是唯...
-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三章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三章 下一个目标,张士诚!在解决了陈友谅的问题后,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钱的张地主发动了进攻。朱元璋和张士诚可谓是不共戴天,尤其让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并没怎么招惹对方,怎么就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呢?现在陈友谅已经完了,是时候收拾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了。张士诚本不是容易欺负的,说来也巧,他的小名也叫九四,与陈...
-
明朝那些事儿:【红丸】
明朝那些事儿:【红丸】此时,是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二十九日上午,明光宗服下了红丸。他的感觉很好。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吃了红丸后,浑身舒畅,且促进消化,增加食欲(思进饮膳)。消息传来,宫外焦急等待的大臣们十分高兴,欢呼雀跃。皇帝也很高兴,于是,几个时辰后,为巩固疗效,他再次服下了红丸。下午,劳苦功高的李可灼离开了皇...
-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明朝那些事儿:【明宣宗朱瞻基】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明朝那些事儿:【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是个好皇帝,不是小好,是大好。他勤于政事,恢复生产(不要怪我说废话,好皇帝都是差不多的),关心民间疾苦,他经常去民间私访,但绝对不是乾隆皇帝那种下江南的方式,他微服出访,不讲排场,不向地方摊派,不给地方增加负担,每次只带侍卫出行。有一次,他去给...
-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明朝那些事儿:【改天换日】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明朝那些事儿:【改天换日】当年的囚犯朱祁镇终于回到了他的宫殿,八年前他从这里出发,沦为人质和囚徒,八年后他回到了这里,继续做他的皇帝。中国的史书是很神奇的,再狼狈不堪的事情也能说得冠冕堂皇,朱祁镇先生先后当过俘虏、人质、囚徒,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史书上却说他是“北狩”、“静养”,...
-
明朝那些事儿:【胜负之间】
明朝那些事儿:【胜负之间】杨元逃回来了,麻贵亲自接见了他,并对他说了一句话:“南原之败,非战之罪”。想想倒也是,几千人打几万人,毕竟没有投降,也算不错了。对于领导的关心和理解,杨元感到异常地温暖。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事实上,就在他倍感安慰的时候,麻贵在给兵部的上书中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按军法,败军则诛...
-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三章 野心的开始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三章 野心的开始答案已经揭晓,原因却发生在七年之前。万历十三年(1585),当万历兄步行拉练到天坛的时候,几千里外的日本正在闹腾一件大事。丰臣秀吉在京都接受了日本天皇的册封,成为了日本的最高官员——关白(相当于丞相),长达二百余年的战国时代终于结束了。日本是一个比较喜欢折腾的国家,天皇是挂名的,说话算...
-
明朝那些事儿:第九章 阴谋
明朝那些事儿:第九章 阴谋袁崇焕是一个折腾了我很久的人。围绕这位仁兄的是是非非,叛徒也罢,英雄也好,几百年吵下来,毫无消停迹象。但一直以来,对袁崇焕这个人,我都感到很纳闷。因为就历史学而言,历史人物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级:第一级:关键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过转折性影响的,归于此类。典型代表:张居正。如果没这人,就没有张居正改...
-
明朝那些事儿:第九章 悟道明朝那些事儿:【踌躇】
明朝那些事儿:第九章 悟道明朝那些事儿:【踌躇】在外面混了一年的王守仁终于带着老婆回了北京。刚一回来,父亲王华就用警惕的眼睛审视着他,唯恐他继续干那些奇怪的事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变了,回家之后除了看书还是看书。他十分满意,终于放下了心头的大石。王华犯了一个天真的错误,因为王守仁读的只是朱熹的书,他...
-
明朝那些事儿:【李景隆的悲哀】
明朝那些事儿:【李景隆的悲哀】朱棣正在自己的大营里发愁,耿炳文确实是老狐狸,知道自己不能久战,便坚守不出。这一招使得朱棣焦急无比却又无法可施。时间对于耿炳文来说并不重要,他大可每天喝喝茶,浇浇花打发时间,但对于朱棣来说,时间比黄金还要宝贵。因为朱棣是一个造反者。造反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归入假冒伪劣产品之列,这种东西在...
-
明朝那些事儿:【潜规则的覆灭】
明朝那些事儿:【潜规则的覆灭】在城门口,海瑞见到了迎接他的县里主要官员,包括县丞、主簿、典史,当然,也有教谕。个个笑容可掬,如同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并纷纷捶胸顿足,叹息海县令怎么没早点来。这些仁兄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们知道这里即将发生的事情,一定会叹息当初为啥没有向朝廷请愿,把这人早点赶走。俗...
-
明朝那些事儿:【明朝的建立】
明朝那些事儿:【明朝的建立】就在徐达与常遇春出征山东,大破元军时,一个新的王朝在应天宣布了它的诞生。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继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当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位,而朱元璋的反应自然也是十分惊讶,然后连连推辞。大臣们肯定不会甘休,于是磕头的磕头,寻死的寻死(当...
-
明朝那些事儿:【兵法】
明朝那些事儿:【兵法】原本争分夺秒,急急忙忙招兵的王守仁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坐拥数万手下,士气也极盛,无论怎么看,此刻都应是出兵的最好时机,然而王大人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在这里常住,四处派人修房子安置家具,就差办一张吉安暂住证了。他下属的那些知府知县们全都不知所措,十几天之前风急火燎的是他,现在安闲度日的也是他,不知到底...
-
明朝那些事儿:【合谋】
明朝那些事儿:【合谋】当然,对当时的起义军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文诏还在追。紫金梁死后,曹文诏继续攻击。在林县,他遇上了滚地龙率领的民军主力,一晚上功夫,全灭敌军,杀死滚地龙。此后又攻下济源,在那里,他杀死了三十六营的重要头领老回回。洪承畴在陕西,陕西消停了,曹文诏在山西,山西也消停了。虽然河南也不安全,但对于...
-
明朝那些事儿:【最难的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最难的文章】这一年的七月,最麻烦的事情来了。此时距离大礼仪事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该认的认了,该给的也给了,应该说嘉靖先生也该满意了。可这位仁兄却是个得寸进尺的主,他突发奇想,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个要求,是绝对不会得到大臣支持的。嘉靖不但要追认他爹为皇帝,还打算把他爹搬进太庙,成为以后历代皇帝朝拜的对象...
-
明朝那些事儿:【圣贤之路】
明朝那些事儿:【圣贤之路】朱圣人就是朱熹,要说起这位仁兄,那可真算得上是地球人都知道,知名度无与伦比,连高祖朱元璋都想改家谱,给他当孙子。可关于他的争论也几百年都没消停过,骂他的人说他是败类,捧他的人说他是圣贤,但无论如何,双方都承认这样一点:他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朱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支持者认为,他是宋明理学的标...
-
明朝那些事儿:【疑团】
明朝那些事儿:【疑团】朱允炆当然并不知道臣下的这些义举,他烧毁了自己的宫殿,然后不知所终,于是历史上最大的疑团之一诞生了。但其实这个疑团并不是由朱允炆的失踪开始的,早在朱棣攻入京城时,北军就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即不入皇城,而是退守龙江驿。很明显,朱棣并不想背上杀掉自己侄子的罪名,他围困皇城,给朱允炆自绝或是让位的时间...
-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一章 勇气明朝那些事儿:【气势】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一章 勇气明朝那些事儿:【气势】仇鸾的这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无奈。这位兄台是世袭的候爵,这个爵位得来实属不易,他的先辈仇钺先生东奔西跑,南征北伐,平定安化王之乱后,又跑到京郊去打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最后还被分配去边界站岗喝风,才混到了这张长期饭票。仇鸾接替了爵位,本也想好好干,可是无奈啊,他...
-
明朝那些事儿:【来得还真快】
明朝那些事儿:【来得还真快】永乐二年(1404)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后,事情并没有像解缙所预料的那样进行下去,他也远远低估了朱高煦的政治力量。事实上,随着朱高煦政治力量的不断发展,他的地位和势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太子一党。而且他的行为也日渐猖獗,所用的礼仪已经可以赶得上太子了。此时,解缙做出了他人生中最为错误的一个决定,他去...
-
明朝那些事儿:【战机】
明朝那些事儿:【战机】正当朱棣筹划下一步的攻势时,一个人来到了他的军营,这个人叫张保,是耿炳文的部将。此人并非假投降,他向朱棣提供了重要情报,那就是明军目前处于分散状态,三十万部队并未到齐,现在只有十余万人分布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如果能够分别击破,将获大胜。听到这个消息,众人都很高兴,他们也认为趁对方兵力分散进行攻击能够...
-
明朝那些事儿:【汤显祖】
明朝那些事儿:【汤显祖】汤显祖,字义仍,江西临川人,上书这一年,他四十二岁,官居六品。虽说四十多岁才混到六品,实在不算起眼。但此人绝非等闲之辈,早在三十年前,汤先生已天下闻名。十三岁的时候,汤显祖就加入了泰州学派(也没个年龄限制),成为了王学的门人,跟着那帮“异端”四处闹腾,开始出名。二十一岁,他考中举人。七年后,到京...
-
明朝那些事儿:【郭桓案】
明朝那些事儿:【郭桓案】此案与上一案件不同,其中确实存在着贪污问题,但牵涉之广,影响之大在贪污案件中确属罕见,而此案中也确实存在着某些很多疑点。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合谋贪污,在朱元璋的编的《大浩》中,详细列举了郭桓贪污的方...
-
明朝那些事儿:【试探】_1
明朝那些事儿:【试探】杨一清并不喜欢张永。他知道这个人也是“八虎”之一,是刘瑾的同党。所以他先期出发,日夜兼程,只是不想和这位仁兄打交道。可是当他赶到宁夏的时候,却惊奇地发现,叛乱竟然已经被平定了!原来他的老部下仇钺听到消息,第一时间带兵打了过去,朱寘鐇也真是太差,完全不是对手,一下子就全军覆没了。杨一清没事做了,他找...
-
明朝那些事儿:【落水狗】
明朝那些事儿:【落水狗】第二天早上,魏忠贤的心腹李朝钦醒来,发现魏忠贤已死,绝望之中,自缢而亡。在魏忠贤的一千多陪同人员,几千朝廷死党里,他是唯一陪死的人。得知魏忠贤的死讯后,一千多名护卫马上行动起来,瓜分了魏公公的财产,四散奔逃而去。魏公公死了,但这场大戏才刚刚开始。〖别看今天闹得欢,当心将来拉清单。——小兵张嘎〗清...
-
明朝那些事儿:【其二、宣府镇守者杨洪】
明朝那些事儿:【其二、宣府镇守者杨洪】杨洪,人称正统年间第一智将,性格冷静镇定,屡出奇谋,作战之时极为狡诈,善用佯攻,经常用少量兵力搅得也先军鸡犬不宁。此外,他还擅长守护城池,也先进攻多次,都被他轻易击退,到后来,也先只要听到杨洪的名字就头疼,尽量避免与其交战。现在也先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武器去制服这两位大将,他相信只...
-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种武器】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种武器】满脸阴云的张璁回到了府邸,立即召集了他的所有手下,只下达了一个命令:“从今天起,时刻注意夏言,若发现有任何不妥举动,立即上书弹劾!”张璁的方法,学名叫“囚笼战术”,说穿了就是骂战,他要利用自己的权势,注意夏言的一举一动,日夜不停地发动攻击,让他无处可藏,精神时刻处于紧张之中,最终让他知难而退...
-
明朝那些事儿:【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
明朝那些事儿:【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梁启超】下面就让我们来介绍这位伟大航海家波澜壮阔的一生。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保,云南人,自小聪明好学,更为难得的是,他从小就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按说在当时的中国,航海并不是什么热门学科,而且云南也不是出海之地,为什么郑和会喜欢航海呢?这是因为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