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艳史

曹丕艳史 这年的冬天,又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死去
这个人就是曹植
曹植自被他的皇帝哥哥曹丕修理之后,虽然免了砍头的下场,但后来的日子一点不好过。曹植虽然才高八斗,但政治智慧实在不行,被他哥哥多次玩过之后,仍然对曹丕抱着希望,以为曹丕会以兄弟之情放过他一马,把他重用一下,让他发挥自己的水平——他到底有多少治国的水平,我们不知道,但他认为自己是有安邦治国之才的。可曹丕能让他再出来混吗?曹丕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那些兄弟,而最放心的就是司马懿这类人。曹植给曹丕上书,先把皇帝哥哥狠狠地赞美了一把,然后把自己的世界观狠狠地批斗了一顿,彻底向曹丕认罪,表示以后永远听曹丕的话,做曹丕的好弟弟
曹丕读了这个文章后,只享受读曹植文章给他带来的快感,却坚决不让曹植出来。读完曹植的信后,一点不理这个文豪弟弟
曹植曾要求当面向曹丕认错。可曹丕就是不同意
于是,曹植想通过他的妹妹清河公主帮他出面疏通。他偷偷去见清河公主。哪知,曹丕对他监控得很厉害,他还在路上,曹丕派出的人就出现在他面前,请他回去
不久,曹丕觉得就这么让曹植生活下去,心情一点不爽。于是,又把他折腾了一把,把他改封雍丘王。这样,曹植又得搬一次家
曹植这次改封,是黄初六年(225年)。大家知道,黄初六年就是曹丕在位的最后一年。他折腾完曹植这一把之后,自己没几天也死了
曹丕死后,他的悼词就是由曹植写的
曹植写完了曹丕的悼词之后,就天真地认为,侄儿皇帝可能会对他好一点吧,否则,哪能让他写这个祭文
哪知,曹叡虽然性格比他老爸宽容多了、厚道多了,但在这方面却牢记老爸的话,基本上也不给曹植什么机会。到了太和三年(229年),曹叡又向他的老爸学习,把这个才子叔叔又折腾一把,下文让他“徙封东阿”,成为东阿王
但曹植仍然没有放弃,他看到这个侄儿皇帝又折腾了他一把,还以为曹叡居然还记得他,于是,在过了一段十分郁闷的生活之后,又给曹叡上书,请求曹叡让他到首都一趟,去见见他的那些亲人
曹叡看到叔叔把话都说到这个分上了,觉得再不让他进京一次,还真的太不以人为本了。于是,给曹植回了一封信:“今令诸国兄弟,情理简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朕纵不能敦而睦之,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
曹叡这封信表示接受曹植的批评时,也轻轻地批评了曹植一番,说他说的那些情况,引用了很多古喻,自己终于明白了。可他也把问题说得太过分了。当然,自己不在意他的批评
太和五年(231年)的八月,曹叡下了一道诏书,称:“先帝著令,不欲使诸王在京都者,谓幼主在位,母后摄政,防微以渐,关诸盛衰也。朕惟不见诸王十有二载,悠悠之怀,能不兴思!其令诸王及宗室公侯各将适子一人朝明年正月,后有少主、母后在宫者,自如先帝令。”这话的意思是:先帝曾令诸王离京,那是谨防幼主在位,后戚摄政,这关乎社稷兴衰。我不见诸王已经有十二年之多,怎会不思念呢!现在让诸王宗室可以带一子进京。但以后如果有少主在位,母后在宫,还是要遵循先帝之令(诸王离京,后及亲戚不得处辅政之位)
当年的冬天,曹氏的亲王们都接到曹叡的诏书来到首都,跟各位亲戚们见面,然后都去朝见皇帝。到了第二年的二月,曹叡下文,将陈地的四县也封给曹植,封曹植为陈王——这是曹植最后的封号,后来李白在《将进酒》里那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个“陈王”指的就是曹植。只是李白说他很高兴,那是在说着玩而已。曹植本来是想通过这么一个聚会,让自己能单独跟曹叡聊聊天,谈谈心,表达一下他的忠心耿耿和水平,从而使曹叡把他重用一把
哪知,曹叡却没有这个议事日程,只是让他们疯玩,却没有其他安排。曹植最后只得很郁闷地回到封国。他现在虽然是“王”,好像待遇很高。可是曹丕怕亲王们搞事,因此对亲王们的限制十分到位,分配给他们的属官都是没有能力、智商十分低下的人士,那些警卫人员也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而且数量不能超过两百。而曹植就更苦了。因为他是个犯过错误的亲王,所以,在各方面的待遇更差。这样,他的待遇连个土地财主也比不了
曹植是当时的大文豪,最喜爱的生活就是天天在铜雀台上,疯狂写诗、疯狂喝酒,疯狂得死去活来,周围全是当时的才子,那才超级爽。可现在他却天天面对这些人,他那个诗人情怀还放得开吗?他只得不断地从郁闷走向郁闷。没几天,就发病去世。他比他的哥哥曹丕长寿一点,终年四十一岁
很多人都知道他跟曹丕夺储的事故,可以写出那首《七步诗》,知道他的《洛神赋》写得很潇洒,知道他才高八斗。但他的另一个才华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知道什么是梵呗吧
梵呗就是中国佛教的音乐,而这个音乐的创始人就是曹植
曹植也跟很多人一样,被折腾之后,就利用吃喝玩乐的空余时间,向和尚学习,去念佛诵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佛教徒。他被徙到东阿后,登上鱼山,突然觉得这个地方的风水很好,就想着,死后一定要埋在这个地方。于是,就开始在那里修造他的坟墓
有一次,他在鱼山上发呆,突然听到空中传来一个声音,他立即断定那个声音就是“梵音”——当然后来很多专家说,那个声音根本不是什么梵音,而是哪块石头下水流的声音。但不管是什么声音,当时传入他的耳朵之后,他就觉得那个声音“清扬哀婉”,节奏感强得很,完全是天上音乐的节奏,于是就记了起来。他当时深信这就是传说中的“梵音”,因此回来之后,就根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之后世。他总共制作了六章,也就是后来所传的《鱼山梵》(亦称《鱼山呗》)。后来,唐朝的高僧在他的《法苑珠林》里对这件事还进行了记载:“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生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