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 靖康耻-不见隋河堤上柳,绿阴流水依依。龙舟东下疾于飞。千条万叶,浓翠染旌旗。

第十三 靖康耻:不见隋河堤上柳,绿阴流水依依。龙舟东下疾于飞。千条万叶,浓翠染旌旗。 记得当年春去也,锦帆不见西归。故抛轻絮点人衣。如将亡国恨,说与路人知。
——许庭《临江仙·柳(其二)》
云山在床上一躺就是两个月,一直到靖康二年的二月。这两个月,正是占领了汴京的金军与官家和谈的两个月。城内,已经没有战斗了;城外,勤王的军队要么被打败了,要么干脆不来了。被寄予最大希望的康王,虽然早已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成为抗金主力军的首领,却连个影子都没有见到。
由于金军占领了汴京,大宋对于金军提出的要求,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照单全收:
起初,大宋给金军缴纳金银,供应酒肉;
之后,大宋积累近两百年的珍贵书籍、字画、古董,被金人装车运往北方;
再后来,一批批贵族被带出城,送往北方。这些人一夜之间变成了金国的奴隶,其中很多人死在了路上。
云山想起阿辽曾经告诉他,当年金国灭亡辽国的时候,把辽国的皇帝及皇室多人都俘虏到了北方。大宋的官家、太上皇恐怕也难逃厄运。
云山决定振作精神,再去找师傅试一试。这天格外冷,他挣扎着起床,往图画院的方向走,希望找到师傅转奏官家:加强防范,避免被金人俘虏。
云山在废墟里跌跌撞撞地走着,目之所及,满目疮痍:到处都有火灾的痕迹,地上不时能踩到死去的人,御街两旁的树都被砍光了。金兵有的三五成群,有的散成一片,四处横行。
云山远远避开金兵,走到了御街附近,赫然看到御街上有一群人正排成一队向城门走去,不对,是被金兵押往城门。
这一次,又是哪些人要被送往北方呢?云山心中凄怆。他缓缓走过去,定睛一看,顿时呆住了:那些人正是他在图画院的师傅们、同学们!他自己的师傅也未能幸免——胡子花白、衣衫褴褛,快要走不动了。
云山不明白,金人为什么要把画工也掳掠到北方呢?旁边有人似乎听见了他心中的疑问,不无愤怒地说:“哼,听说金人仰慕大宋的文化,喜欢大宋的诗词、丹青、瓷器,这些画工难逃被带走的命运啊。”
另一个路人听了说道:“可叹太上皇最喜欢画画,他不顾民生疾苦,天天只知道带着这些人画画,不然本朝岂能遭到如此奇耻大辱啊!”
云山想到自己也曾手握画笔,粉饰太平;又想到自己因被图画院逐出,此时躲过一劫,一时间五味杂陈。忽然,他心中掠过一个可怕的念头:金军能把画工们带走,那瓷工们岂能幸免?
“不好,罗裳!”他几乎高声喊了出来。
他顾不上怜悯这些即将被押往北方的画工,也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刚刚复原,使出全部的力气向汴京的东门奔去。一路上被石头、瓦砾绊倒了好几次,他也不觉得疼,爬起来继续跑。一会儿到了城东门,云山才发现那里已经有金军的重兵把守。
云山死死盯着那些金兵,盯着他们头上的翎毛,身上的铁甲,手中的弯刀。他的恨意很快被发觉了,一个金兵大步走过来,身上的铁甲咣咣响,厉声喝道:“汝要干什么?”
云山不作声,一种屈辱感涌上心头——在自己国家的都城却像奴隶一样被质问,他想到了阿辽,在心里说:“这就是亡国的滋味吧……”
他多想操起武器,和眼前这个凶神恶煞般的金兵拼命;或者退一步,神色傲然地转身离去……可他一想到罗裳的安危,便顾不得自己的尊严,硬着头皮上前,艰难地吐出几个字:“我要出城。”
“出城?”那金兵把他浑身上下打量了一番,似乎没有看出什么异样,又说道,“汝若是昨日前来,俺兴许还能放汝出城,毕竟你们的皇帝已经投降了。不过,俺今日刚刚接到命令,在明日之前,谁也不许出城。汝且回去,明日再来。”
云山急得不得了,想再争取一下,却见那金兵两眼一瞪,目露凶光,只好作罢。
回去的路上,云山一直在想:明天?为什么是明天?难道明天有大事要发生?
第二天是二月十一。天还没亮,云山就来到了东门。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百姓,看样子都是等着出城的。可大门依然紧闭,许多金兵在门前把守,戒备森严。
云山冷得直跺脚。等到太阳渐渐升起来,有些暖意的时候,他注意到从汴京的正门也就是南门方向,奔来了一些人。待他们跑到近前,云山听到他们一边哭一边喊:“金国人把太上皇、官家都废黜了,带出了城,还要把皇太子掠到金国去!好汉们快去救救皇太子啊!”
听到这些,聚集的市民们骚动起来。像云山一样,他们已经不再同情官家,更不同情太上皇——这对父子的轻率、懦弱、昏庸、拖沓,给国家带来了灾难,导致汴京这座繁华都城陷落。但皇太子才十岁,岂能轮到他为国家的沦亡负责?
想到这里,云山跟随群情激昂的市民,向南门走去。走到御街,云山看见一辆车子被一群市民围住,赶忙往前挤,看见了十岁的皇太子。皇太子正在大声喊叫:“百姓救我!百姓救我呀!”
百姓们围住了车子,却很快就被押送的金兵粗暴地拖到一边,随行的宋臣亦束手无策,只知道放声大哭。
就这样,云山眼睁睁看着皇太子离开了汴京。绝望悲愤的百姓中间,有人唱起了词:
不见隋河堤上柳,绿阴流水依依。龙舟东下疾于飞。千条万叶,浓翠染旌旗。
记得当年春去也,锦帆不见西归。故抛轻絮点人衣。如将亡国恨,说与路人知。
皇室离开汴京之后,金兵终于允许百姓出城了。大势已去,云山只想赶快见到罗裳,于是他马上出城,向着官窑飞奔而去。
一路上,云山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罗工匠祖孙二人可能已经在围城战中死去,但他仍希望奇迹发生……
到了官窑,云山发现这里已经人去楼空,一片狼藉——窑已经被金兵推倒,烧制好的瓷器要么被带走,要么被打碎,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他大声呼喊罗裳的名字,无人应答;他到处寻找罗裳的踪迹,也一无所获。
后来,云山从一个路人口中得知,前不久金兵已经把窑工们全部带走,送往北方。那人清楚地记得,罗工匠和罗裳都在那支队伍里。
闻听此言,云山一下子站不住了,瘫倒在地上,昏了过去。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