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那些事儿:【那一踹的风情】
明朝那些事儿:【那一踹的风情】要知道,这一踹是很有讲究的,官吏们为了这一踹苦练了很久,具体方式是有可能是先在自己家附近找颗树,从踹树开始,以树干不动,落叶纷纷为最高境界。当然也有某些人选择踹门练习,一定要做到一脚踹开,如超过两脚为不合格,继续修炼。这一修炼对他们也有好处,万一有一天不干了,还可以转行去入户打劫。在交粮这...
-
明朝那些事儿:【强大的军队】
明朝那些事儿:【强大的军队】这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战争的胜利是将领和士兵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我看来,一支军队强大与否可以从其外在表现体现出来。大致分为四等。第四等的军队是乌合之众,他们没有军纪,四处抢劫,没有纪律。这样的军队只要受到有组织的军队的打击,就会一哄而散,他们绝对算不上强大。第三等的军队有着完整的组织结构,他...
-
明朝那些事儿:【夜战】
明朝那些事儿:【夜战】按说到了这个份上,就应该动手打了,可大家别忘了,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是王守仁先生,王司令带兵自然有王司令的打法,但凡打仗之前,他如果不搞点自己的特色(阴谋诡计),是不会罢休的。首先他派人四处传扬,大张旗鼓,说自己手下有三十万人(敢吹),还特别说明这都是从福建和广东调来的精锐部队,绝非传言中的乌合之众(...
-
明朝那些事儿:第五章 武林大会
明朝那些事儿:第五章 武林大会要说这成化年间的朝政,用一个词就可以完美地概括和形容——一塌糊涂。这一点也不奇怪,朱见深同志的领导水平实在对不起人,他连自己的老婆都管不住,怎么管得住身边的秘书们?在这种情况下,成化年间的政治顿时变得异彩纷呈,黑暗无比,而涌现出的各个政治流派更是多姿多彩,百花齐放,聚集在这个混乱的江湖中,...
-
明朝那些事儿:【抱负】
明朝那些事儿:【抱负】很明显,道衍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他也不是那种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造反又不是什么好的娱乐活动,为何他会如此热衷?如果从这个人的经历来分析,应该是不难找到答案的,驱动他的是两个字——抱负。道衍是一个失落的人,他学贯古今、胸有韬略,却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重用,在被朱棣带回北平的那年,他已经五十岁了。青春岁...
-
明朝那些事儿:【郑士利的直言】
明朝那些事儿:【郑士利的直言】这个人叫郑士利,他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靠山,只是凭借自己的勇气,只是为了说出真相。他利用当时平民可以直接上书的渠道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很长的书信,这封书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在书信中郑士利明确指出:空印文册所用的是骑缝印,并不是一纸一印,而钱粮数字不同,必须一一核对,所以很难确定。说明了空印出...
-
明朝那些事儿:【明光宗朱常洛】
明朝那些事儿:【明光宗朱常洛】虽然几十年来,万历都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常洛,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将皇位传给了这个久经考验的儿子。担惊受怕几十年的朱常洛终于熬出头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一日,朱常洛正式登基,即后世所称之明光宗,定年号为泰昌。由于此时还是万历年间,按照惯例,要等老爹这一年过完,明年...
-
明朝那些事儿:【高档次的忽悠】
明朝那些事儿:【高档次的忽悠】第二次谈判就此开始。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吹吹牛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客观地讲,明朝在谈判上,一向都没什么诚意。相对而言,日本方面还是比较实诚的,他们曾满怀期望的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却是火枪大炮。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国,管日本...
-
明朝那些事儿:【怒吼】
明朝那些事儿:【怒吼】大臣们在思考着对策,他们毕竟经验多,阅历丰富,即使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冷静下来,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后宫就不同了,朱祁镇被俘虏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下子震晕了钱皇后,在女人看来,自己的丈夫是最重要的,于是她立刻把后宫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派人送到也先的军营里,希望能够赎回丈夫。人回来了吗?...
-
明朝那些事儿:【神奇的傅友德】
明朝那些事儿:【神奇的傅友德】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兵力少就龟缩不前,在判断当前局势后,他亲自率五千骑兵攻打西凉(今甘肃武威),击败元将失刺罕。一胜。取胜之后,傅友德马不停蹄,进攻永昌(今属甘肃),击败元太尉朵儿只巴,杀敌数千。二胜。此时的冯胜终于看清了傅友德的实力,他放心大胆的将主力交给了傅友德,对于傅友德来说,这无异于是...
-
明朝那些事儿:【遗弃】
明朝那些事儿:【遗弃】孙承宗失望而归,他没有能够拯救东林党,只能拯救辽东。魏忠贤曾经想把孙老师一同干掉,可他反复游说,皇帝就是不松口,还曾经表示,如果孙老师出了事,就唯你是问。魏公公只好放弃了,但让孙老师呆在辽东,手里握着十几万人,实在有点睡不安稳,就开始拿辽东战局说事,还找了几十个言官,日夜不停告黑状。孙承宗撑不下去...
-
明朝那些事儿:【幕后人物】
明朝那些事儿:【幕后人物】袁崇焕的宿命已经注定。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最后被杀,而是他直到被杀,也不知道为什么。事实上,致他于死地的那几条罪状里,有一条是很滑稽的。这条滑稽的罪状,来源于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在这一天,皇太极率军发动了进攻。这是自于谦保卫战后,京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斗,皇太极以南北...
-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四章 东山再起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四章 东山再起悟道之后的王守仁老老实实地在山区耕了两年地,在耕地期间,他发展了自己的哲学,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山区哲学家,当时贵州教育局的官员们经常请他去讲课,还有人专门从湖南跑来听他的课。可这些并未改变他的环境,直到刘瑾的死亡。王守仁终于等到了出头的一天,正德五年(1510),他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即将上...
-
明朝那些事儿:【特务】
明朝那些事儿:【特务】朱元璋杀掉了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但他并没有罢手,他的眼睛又转向了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当时掌管都督军权的正是他的外甥李文忠,事实证明,在不信任大臣这一点上,对自己的亲属,他也一视同仁。他改组了大都督府,把这个军事机构分成左、中、右、前、后五部分,至于原来的统帅李文忠,他也没有放过。由于李文忠曾经...
-
明朝那些事儿:【抱负】_1
明朝那些事儿:【抱负】掌握朝政,统领群臣虽然威风,但这并不是王振的最终目的,事实上,王振并不只是一个贪财贪权的人,他也有自己的追求抱负。王振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像自己的这位偶像一样,横扫千军,锐不可当。他的这位偶像就是朱祁镇的曾祖父朱棣。虽然自己以前只是个文人(现在是太监),但却十分向往率军出征的威风...
-
明朝那些事儿:【结论】
明朝那些事儿:【结论】总之,战争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稳赢,实际上现在某些街头斗殴的人也开始注意战术方法了,他们也时不时来个半路偷袭,前后夹击之类的把戏。可见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带几十万人出去打仗是很容易的,即使你把全国人口全带出去也没有人管你,问题是你要能保证打赢。而像白起、韩信、陈庆之、李靖这样有能力做到的人,实在...
-
明朝那些事儿:【真正的动机】
明朝那些事儿:【真正的动机】在蓝玉案中朱元璋挥动屠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大家也可以想到,杀掉一个小小的蓝玉何必要牵连这么多的人,而且蓝玉并不是胡惟庸,他的同党并不多。朱元璋却不断的把很多无辜的人当作蓝玉的同党杀掉。这就值得我们细细分析了,朱元璋行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我们的侦探又该上场了,前面说过,很多看上...
-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个人】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个人】洪武年间,京城里的谨身殿由于没有安装避雷针,被雷给劈了,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个安全宣传的,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气变化,修好完事,但在当年,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朱元璋认为是上天发怒了,便决定去祷庙祭祀,他大概是认为自己确实干了不少错事,所以这次祭祀他挑选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挑选条件是极为苛刻的...
-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十九章 朱棣的对手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十九章 朱棣的对手朱棣原先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自己属地附近进行的,所以南军即使被击败,也可以再次组织进攻,但是这次不同了,如果北军占据了济南,他们就将占据这个水陆要冲,退可保北平,进可攻京城。这就好比在朱允炆家门口修了个炮楼,什么时候心血来潮就打两炮过去,到那个时候,南军就真的回天无力了。可是局势已经到了...
-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章 阴谋明朝那些事儿:【唯一的漏洞】
明朝那些事儿:第八章 阴谋明朝那些事儿:【唯一的漏洞】隆庆六年(1572)六月十日,第一波攻击开始。这一天,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刚刚上班,便收到了一封呈交皇帝的奏疏,作者是高拱,他立即打开阅览,却被惊得目瞪口呆。奏疏的大致内容是说:太监不过是下人,却一直参与政治,我高拱实在看不过去,特向皇帝陛下建议,收回司礼监的权力,并...
-
明朝那些事儿:【精神病人朱棣】
明朝那些事儿:【精神病人朱棣】朱棣明白,该来的迟早会来,躲是躲不过了,皇位去争取不一定会有,但不争取就一定没有,而且现在也没有别的退路了,朱允炆注定不会放过自己,不是天子之路,就是死路!拼一拼吧!不过朱棣仍然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时间,造反不是去野营,十几万人的粮食衣物兵器都要准备妥当,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了争取时间,朱棣...
-
明朝那些事儿:【证明】
明朝那些事儿:【证明】当然在这之前,他必须先做几件事情,这些事情不完成,他的位子是坐不稳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他要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虽然江山已经在手,但舆论的力量也是不能无视的,自己的身上反正已经被打上了反贼的烙印,没办法了,但至少要让自己的子孙堂堂正正的做皇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使用了两个方法:其一、他颁布了一道...
-
明朝那些事儿:【乱世之臣】
明朝那些事儿:【乱世之臣】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种地的农民,做生意的商人,修修补补的手艺人,他们都是这世上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些人却不安于从事这些职业,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读书。从圣人之言到经世之道,他们无书不读,而从这些书中,他们掌握了一些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使得他们能够更为理性和...
-
明朝那些事儿:【军阀】
明朝那些事儿:【军阀】宋应昌等的人,叫做李如松。李如松,是李成梁的儿子。以往我介绍历史人物,大致都是从家世说起,爷爷、爹之类的一句带过,然后再说主角儿子,但对于这位李先生,只能破例了,因为他爹比他还有名。作为明朝万历年间第一名将(首辅申时行语),李成梁是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特别是蒙古人,一听到这名字就打哆嗦。李成梁,字...
-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章 敌人明朝那些事儿:【夺情】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章 敌人明朝那些事儿:【夺情】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一生中最为严峻的考验到来了,因为一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就在这一年,张居正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爹死了。张文明一辈子没啥出息,却有了这么个有出息的孩子,虽说他没给儿子帮啥忙,反倒添了很多乱(此人在地方飞扬跋扈,名声很差),但无论如何,生子如此...
-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四章 毁灭之路
明朝那些事儿:第十四章 毁灭之路这就是东林党成功的全部奥秘,很明显,不太符合其一贯正面光辉的形象,所以如果有所隐晦,似乎可以理解。东林党的成功之路到此结束,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讲下一课:东林党的失败之路。在我看来,东林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大、狂妄,以及嚣张,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如果要在这群人中寻找一个失败的代表,那这个...
-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章 最阴险的敌人明朝那些事儿:【严嵩的原则】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章 最阴险的敌人明朝那些事儿:【严嵩的原则】嘉靖算是消停了,但是大臣们的斗争游戏却刚刚进入高潮,夏言除掉了他的最大对手,夺取了全部的权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这一年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但他不会想到,崩溃将在最为辉煌的那一刻到来。毁灭他美好前景的人,叫做严嵩。严嵩,字惟中...
-
明朝那些事儿:【天赋,无与伦比】
明朝那些事儿:【天赋,无与伦比】嘉靖三十六年(1557),张居正回到了北京,此时的他已经脱胎换骨,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该如何去做。如果单以智商而论,嘉靖年间的第一聪明人应该还轮不上徐阶,因为从实际表现上看,张居正比他还要厉害得多。在那年头,想在朝廷混碗饭吃实在不易,为了生存,徐阶装了二十多年孙子,还要多方讨好妥协...
-
明朝那些事儿:【另一个和尚】
明朝那些事儿:【另一个和尚】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十名僧人,准备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对于这些本心并不清静的僧人而言,选择跟随那位王爷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藩王们到来前,僧人们纷纷议论,哪个更有钱,哪个更有权,哪里地方好水土佳。只有一个叫道衍的和尚岿然不动,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比谁都...
-
明朝那些事儿:【聪明的选择】
明朝那些事儿:【聪明的选择】朱厚照死的时候,最忙的人是杨廷和。公正地讲,王守仁先生虽然是千古难得的圣贤,却并非一个掌握时局的人物,他长期担任中央下派干部,基本不在京城混,这种编外人员实在说不上是朝廷重臣。在那些年中,真正支撑国家大局的人是杨廷和。在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的那个深夜,当皇帝驾崩的消息传来后,杨廷和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