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春秋:国际争端的由来

原来这才是春秋:国际争端的由来
楚国的钟离和吴国的卑梁氏两个地方相邻,这两个地方都以养蚕而著称,老百姓主要靠养蚕为生。
蚕最喜欢吃的就是桑叶,而桑树漫山遍野,没有归属,人人能摘。
终于有一天,发生了问题。
钟离的采桑女和卑梁氏的采桑女为了一棵桑树发生争执,一开始是口角,然后是骂街,然后打在了一处。
既然开始打了,自然有吃亏有占便宜,即便是占了便宜的也认为自己吃亏。
下一步,家长出面了。一开始是论理,结果是各说各有理,然后就吵了起来,最后,吵到火头上,就开始动手了。
既然动手了,肯定就有挨打的有打人的。
下一步,挨打的纠结了整个家族来报仇,将打人的痛打一顿。
下一步,被打的大怒,纠结了整个村子去报仇,对方早有防备,于是就成了qun体性械斗,成了qun体性事jian。
qun体性事jian发生之后,证府就会出面,于是,双方边防部队开始交手。
从一棵桑树,现在成了国际争端。
很多时候,国际争端就是这么起来的。
在这个地区,楚国人多,吴国人少,结果一仗打下来,楚国这边大胜,把吴国这边打得跪地求饶,楚国人一怒之下,就把吴国这边给灭了,男人抓过去当苦工,女人抓过去当二奶。可怜当初引发事端的那个吴国姑娘,现在成了那个楚国姑娘的仆人。
消息传到吴国内地,吴国人民群情激奋,纷纷上街you行示wei,要求证府主持公道。
面对这个情况,怎么办?现在摆在吴王僚面前的是四种选择。
第一种: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反正就几个屁民;第二种:准备赎金,暗中派人前去勾兑,把人赎回来;第三种:提出严正kang议,要求对方迅速放人,并表示由此而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对方承担,之后就把这件事情忘掉;   第四种:出兵,灭掉钟离。
吴王僚会选择哪一种?
吴王僚根本没有做选择,因为不需要做选择。
“不想活了?灭了丫的。”吴王僚大怒,这是他的第一反应,也是第二反应。
第二天,吴王僚派公子光领军,直扑钟离,一顿kan瓜切菜,把钟离楚国边防军消灭,随后将钟离和居巢两座楚国城邑全部灭掉,人口带回楚国。之后的事情就是主人变仆人,仆人变主人,二奶变大奶,大奶变二奶。那两个打架的姑娘自然也是换了位置,不过经过这一番人生挫折,两人深感为了一棵桑树闹成了国际争端,大家都是受害者,实在是无聊。于是,两人冰释前嫌,结拜为姐妹,嫁给了同一个男人,成为一时的佳话。
吴国灭了钟离和居巢,楚国怎么反应呢?
楚国没有反应,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
“唉,谁让我们不幸生在了楚国呢?”楚国人民感慨万千。
楚国示弱,伍子胥看到了机会。
“大王,楚国人已经害怕我们了,我建议立即出兵,一定能够灭掉楚国。”伍子胥来见王僚,劝说他讨伐楚国。
“这,你说说呢。”王僚似乎有些动心,恰好公子光在一旁,于是问他。
“大王,伍子胥父兄被楚王所sha,急于报仇,所以劝你攻打楚国。其实,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哪里那么容易打?我的看法,不行。”公子光强烈反对。
王僚对伍子胥摇了摇头,算是拒绝他的请求。
伍子胥则对公子光笑了笑,他现在知道公子光想干什么了。
谋sha开始了
当一个人太憧憬未来某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忽略眼前;当一个人太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忽视周围的环境;当一个人太想完成自己的心愿的时候,往往就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伍子胥开始反思。
自己到吴国已经六年了,可是报仇的事情还没有影子。
吴王僚对自己不好吗?不是,吴王僚对自己很不错。但是,每当自己提出讨伐楚国的时候,吴王僚就顾左右而言他。为什么?因为吴王僚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你的个人恩怨出发来考虑这个问题。
还有公子光,任何时候伍子胥提出来讨伐楚国,公子光都是毫不客气地否定,为什么?
伍子胥是个聪明人。
只有让自己报仇这件事情与吴国人的利益挂在一起,吴国人才会为自己报仇,确切地说,顺便为自己报仇。
伍子胥有信心在吴王僚身上做到这一点,可是,即便吴王僚愿意讨伐楚国,公子光会愿意吗?如果公子光不愿意,吴王僚也决不会讨伐楚国的,因为唯有公子光有能力担当这样的重任。
所以,公子光才是关键。
那么,公子光的利益在哪里?他的欲望是什么?
伍子胥眼前一亮。
其实,他早就知道,只是他并没有朝这个方向考虑过。
伍子胥每次和吴王僚、公子光在一起的时候,都能看到公子光闪烁的目光经常深情地扫向吴王僚的位置,眼光中带着渴望、嫉妒乃至几分仇恨。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要什么,所以他也就知道公子光为什么总是反对讨伐楚国按《史记》说法:伍子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sha王而自立,未可以说外事。
现在,伍子胥面临一个站队的问题。
从道义上说,毫无疑问应该站在吴王僚这一边,帮助他对付公子光。可是,俗话说:疏不间亲,自己作为一个外来户,根本没有办法出上力。而除不掉公子光,自己报仇就没有希望。
换一个角度,站在公子光这一边呢?公子光正需要人帮他sha吴王僚,而如果自己能帮他做这个技术性的工作,公子光一定会感激自己,就有可能为自己报仇。
怎样选择?
伍子胥没有任何犹豫,因为他的目标就是报仇,为了报仇,什么都可以不顾。
“吴王,对不起了。”伍子胥做出了选择。
伍子胥,也是一个恩将仇报的人。
渔丈人的跳水,被证明是多么的明智和果断。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