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春秋:内婚制

原来这才是春秋:内婚制
《太平御览》称:“夏殷五世之后,则通婚姻,周公制礼,百世不通,所以别禽獸也。”
啥意思?夏朝和商朝的规矩,同宗五世之后,就可以通婚。而周朝的规矩,同姓永远不能通婚。顺便提一句,如今中国的规矩就是夏商的规矩。
对于大多数诸侯国来说,同姓不婚是铁律,譬如鲁国卫国等等。少数国家偶尔有违反,但是也只是偶尔,譬如晋国齐国等等。唯一一个例外就是宋国,这个国家继承了商朝的规矩,同姓可以结婚。
正是因为同姓不婚,所以周朝的一个特点就是各国国君都不在本国娶老婆,各国之间通婚十分频繁,而国君在本国娶老婆成了一种忌讳和笑话。
不仅国君,各国的卿通常也都是涉外婚姻,好像不娶个外国老婆都不好意思对别人说。
可是,宋国不一样。大概是自认高贵,宋国多数忄青况下不愿意与外国人结婚,而是自己内部解决,反正同姓也可以结婚。国君这个层面,由于正攵治联姻的考虑,与诸侯国通婚的比例较高,至于卿大夫,则极少与外国人通婚。这种现象,称为“内婚制”。
宋襄公、宋共公和宋昭公连续三任国君都娶了国内大臣的女儿做老婆,因此《公羊传》嘲讽宋国“三世无大夫”,因为按照周礼,国君不能以自己的老丈人为臣下,所以老丈人就不能算大夫,进一步,老丈人的同僚们也就不能算大夫。
内婚制带来的坏处很多。
首先,内婚制妨碍了宋国与诸侯国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宋国的保守思想,也使得宋国在国际上常常处于孤立;
其次,长期族内解决婚姻问题,导致人口素质下降,智障人口比例偏高。后来诸子的寓言中常常拿宋国人找乐,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狗猛酒酸”等笑话,都摊在了宋国人的身上。
第三,内婚制引发内部正攵治问题。外婚制的好处是没有所谓“后族”“外戚”,而内婚制就必然使得后族的势力得到提升,国君总是搞几个老丈人来压着自己,公室的权威就受到打击。所以,宋国的国力总是被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公羊传》就说:“宋以内娶,故公族益弱,妃黨益强,威权下流,正攵分三门,卒生篡弑,亲亲出奔。”
宋国人的保守封闭不仅体现在国际上,在国内同样如此。每一人国君的后代都成为一个单犭虫的族君羊,譬如宋戴公的后代就成为戴族,他们聚居在一起,遇事则一致对外,五代之后则族内通婚。因此,宋国历代国君后代各成一族,形成多股正攵治势力。这一点,也是宋国犭虫有的特点。
有了这些,宋国人处王里国际国内事务的各种做法也就顺王里成章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