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春秋:伍子胥和伯嚭

原来这才是春秋:伍子胥和伯嚭
伯嚭哭诉完毕,泣不成声。
“兄弟,咱们两家同是被费无极所害,同是被楚国所害,如今流落吴国,此仇此恨,一定要报。兄弟,留下来,咱们辅佐吴王,一同报仇吧。”伍子胥的泪水也早已经忍不住,两家的血海深仇,将他们的命运牵在了一起。
“大哥,谢谢你。”伯嚭哭着说。
“大王,伯嚭兄弟一看就是个贤能的人,留下他吧?”
“伯郤宛家的人,肯定没错,留下来吧。你的仇就是子胥的仇,就是我的仇,我们一定帮你报仇。”吴王阖闾当即表态。
就这样,伯嚭也投靠了吴国。
现在,伯嚭也成了吴国的大夫。
吴王阖闾、伍子胥和伯嚭经常在一起谈论,很快吴王阖闾就发现伯嚭的才华并不逊色于伍子胥。不过,两人的个性有很大区别。
伍子胥是个直率人,有什么说什么;相反,伯嚭比较谨慎沉稳,说话很讲究时机和分寸。两人谈话的兴趣点也不大一样,伍子胥三句话不离报仇,对楚国的事情更感兴趣;而伯嚭尽管也是要报仇的人,但是并没有把报仇总是挂在嘴上,相反,他愿意多谈些吴国的事情,并且很愿意提出自己的看法。
渐渐地,吴王阖闾有了这样一个印象:伍子胥更适合带兵打仗,而伯嚭才是治理国家的材料。
伍子胥很喜欢谈自己家族的荣耀史,但是每当这个时候,伯嚭就会沉默或者找话题岔开,而且,伯嚭从来不在伍子胥的面前谈自己的家族。为什么?
吴王阖闾想了很久,终于有一天明白了:伯嚭的爷爷伯州犁之死与伍子胥的爷爷伍举有很大关系。那时候伍举是楚灵王的头号谋臣,在伯州犁之死中充当了费无极的角色。
兄弟的后代因为权力自相残sha,而仇人的后代又因为共同的仇恨而成为盟友。
关于伯嚭来吴国,《吴越春秋》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吴大夫被离承宴问子胥曰:“何见而信嚭?”子胥曰:“吾之怨与嚭同。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胡马望北风而立,越鷰向日而熙。谁不爱其所近,悲其所思者乎?”被离曰:“君之言外也,岂有内意以决疑乎?”子胥曰:“吾不见也。”被离曰:“吾观嚭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擅sha之性,不可亲也。”子胥不然其言,与之俱事吴王。
简单翻译,就是大夫被离问伍子胥为什么这么信任伯嚭,伍子胥说两人同病相怜,都有同样的命运,都来自楚国,所以自然亲近。被离就劝伍子胥说伯嚭这人看上去就很残忍很贪,不可以亲近。而伍子胥终究没有相信他的话。
这一段记载,可信度极低,不必当真。之所以还要拿出来说,是因为这里发明了一个成语:同病相怜。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