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宣帝纪》

——《汉书·宣帝纪》 话说当时的羌人各部,以先零和罕、开部为大,这两部原本是水火不相容的仇敌,自不安分的先零首先发起反汉的号角后,派人到罕、开两部进行“人事调解”,大致内容无非是“眼下不是内拼的时候,应该以大局为重,咱们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和推翻压在咱们头上的汉朝这座大山”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罕、开原本就是一家人,在自家人先零的调解下,很快就消除仇恨和隔阂握手言和。重归于好之后,他们以民主的方式推荐了一个首领:靡当儿
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事实证明,这一次众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沙,靡当儿这个看似“老实忠厚”的明主,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叛徒”。他上任后,决定还是重走和平友好的道路,不与汉朝作对,非但如此,他也不希望其他的羌人各部造反。考虑到先零是没办法搞定的事,深感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的他,丝毫不敢懈怠,上任后马上就派他的弟弟雕库来见西部都尉,陈述其本不愿反的立场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部分罕、开部落的人不听新首领靡当儿的领导,擅自加入了先零的反叛队伍中。西部都尉本来生活得好好的,丝毫没有半点儿造反之心,雕库的到来,他们是热烈欢迎的,但部分罕、开羌人的行为让他们对雕库的“诚意”和“目的”产生了怀疑。于是热烈欢迎之后,便是好酒好饭地招待这位“贵宾”。可怜的雕库哪里料到,西部都尉的“宾馆”并不好住,从此他就被“软禁”在这里,在这样“花天酒地”的生活中长期待下去
而“天外来客”赵充国到来之后,二话不说,下令释放被“囚禁”的雕库,条件只有一个,宣传两项汉朝的“惠民”政策
1.划清界限:战争是要流血的,战鼓一响,玉石俱焚,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汉军只讨伐有罪的,不要盲目跟从,以免自取灭亡。望你转告各部,不识时务的反叛是自取灭亡,希望你们速与叛乱者断绝一切关系,以免城门失火,祸及无辜
2.戴罪立功:本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原则,现在汉朝天子有诏,对于参与反叛而能投案自首的人,或者协助官军逮捕斩杀叛匪的人,都一律免罪;凡能捕杀一个有罪的大贵族赏钱四十万,中等豪绅十五万,小富豪二万,壮年男子三千。戴罪立功,赏罚分明,毫不含糊
然而,赵充国不会料到,就在他站在最前线“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对羌人各部进行分化时,汉宣帝却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原因是镇守在边境的酒泉太守辛武贤此时向汉宣帝打了一个小报告:“如今边防部队都集中在南边,北边空虚,而塞外之地的秋冬两季怎一个‘寒’字了得!像咱们这些从小生活在‘温室’里的人根本就适应不了,因此,这场战斗如果打得越久对羌人越有利。与其与羌人这样毫无意义地耗下去,不如先发制人,乘现在还是气温较高的夏天,咱再派一队人马带足一个月的粮草,从张掖、酒泉分两路出发,征讨鲜水一带的罕、开羌人。这样即便不能全歼羌兵,也必能掠夺其大量牲畜,俘虏他们的妻儿。他们如果没有食物果腹,又有了妻儿老母的羁绊,就算有意再反,也是力不从心。如此一来,平定羌人之乱指日可待。
总之一句话,辛武贤提倡:兵贵速,不贵久
对赵充国的“佳音”等得心焦的汉宣帝,此时听说辛武贤的“金玉良言”后,就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刻也没有犹豫,立马批了一个大大的“诺”字。于是,急于平定羌人之乱来证明和表现自己的汉宣帝马上来了个“两步走”。一面调集了各地军队6万余人,浩浩荡荡地开往张掖、酒泉;一面把辛武贤的意见转交给赵充国,叫他做好“胜利会师”的准备
然而,面对汉宣帝的“分忧解难”——南北夹击的策略,躲在西部都尉府“成一统”的赵充国非但不领情,反而一点儿情面不给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选择,我反对。并且对辛武贤的观点进行了逐条反驳,归纳起来有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
解析:不能因为害怕天气等因素,就害怕和羌人打持久战,老天对谁都是一样公平的,而抓不抓得住机会就看你的了
关键词二:天方夜谭
解析:如果一匹马驮上三十天的粮食,再加上武器服装等“重型装备”,已是超负荷地运转了。不说打仗,就连前进都是一种奢侈。带足一个月的干粮上路是天方夜谭之举
关键词三: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解析:这样劳师动众,即便汉军辛辛苦苦地去了,但羌兵向来飘忽不定,来无影去无踪,到时候如果他们或逃匿,或据险扼守,或截断汉军的粮道,汉军则进退无路,不但白白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说,只怕也还有被歼的危险啊!因此,这样绕道千里去攻击罕、开是不实际的
关键词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解析:张掖和酒泉是防御匈奴的边防要地,汉军倾巢而出,如果一旦匈奴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只怕不是偷鸡不成反蚀米这么简单的事了
最后的结论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待羌人的问题上,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作风,采取刚柔相济的策略,先争取把罕和开两部“和平解放”,使先零孤立无援,然后再一网打尽
应该说赵充国分析得有眼有板,条理清晰,只要孤立了先零,平息这次动乱也就指日可待了。然而当“拿不定主意的”汉宣帝把赵充国的意见拿出来放在朝中讨论时,众大臣一致认为,先零兵力强大,又有罕、开做外围,如果不先击败罕、开,就很难孤立和打败先零
于是汉宣帝肯定了辛武贤的意见,批评了赵充国的固执,并且封辛武贤为破羌将军,要求赵充国极力施行分兵合击罕、开的计划
赵充国挨了骂,受了批评,但却并不妥协。他义正词严地进行了回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皇帝您还是收回成命吧
理由有三
1.现在羌人已对敦煌和酒泉“虎视眈眈”,随时都有进兵的可能。我都还有点儿担心这两块地方的汉军能不能抵挡得住他们的进攻呢!现在却还要派遣两地的军队深入敌区去“破敌”,羌人一旦来,这两个军事重地只有拱手相送的份儿了
2.此时的羌人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发兵进攻非但不能打败他们,还会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团结、更加稳固
3.先零率先起兵反叛是罪不可恕的,但罕、开两部是被无辜拉上贼船的,他们有贼心并没有贼胆,还没敢入侵边境。现在放开有罪的一方,而去讨伐无辜的一方,势必引起公愤。再说如果咱们先打罕、开,先零必然发兵援助,这样就会使其“西联盟”更稳定、更牢靠。只有先诛灭先零,再争取罕、开和平解放,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赵充国的“苦口婆心”终于感化了汉宣帝,他只能无奈地宣布合击罕、开的作战计划“流产”了,并且叫赵充国自己看着办
赵充国等的就是这句话,此时的先零因为无论如何挑衅,汉军总是不交战,渐渐地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赵充国眼看时机成熟,没有再犹豫,在一个瓢泼大雨的夜里,发起了总攻,结果毫无提防的先零只有逃的份儿,留下了大量辎重: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其他战利品更是数不胜数
赵充国在追击先零的过程中,经过罕、开境地时,对士兵们来了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违令者军法处置
面对“秋毫无犯”的汉军,部落首领靡当儿发出这样的感叹来:“汉兵果然讲诚意啊!”随即表示愿意服从汉王朝
至此,赵充国“击败先零,分化罕、开”的计划已初见成效。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