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倾城

倾国倾城 在平定太子的起义中,丞相刘屈髦名声大震,先是惊天地泣鬼神一跑出名,“刘跑跑”之名随即传遍长安走向全国。但好歹在汉武帝的大发雷霆下,“刘跑跑”及时悬崖勒马,在平定太子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抛开对错不谈,总之,“刘跑跑”在“巫蛊门”事件中,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
而前面已经说过了,田千秋这个原本毫不起眼的在陵墓中“荡秋千”的守陵者,因为假借高祖刘邦托梦一说,委婉地提出了太子的“冤案”,结果方法得当,语言得体,使得汉武帝第一次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进行了自我反省:为太子平反,建思子宫等,到最后的公开形式的《轮台罪己诏》,可谓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了汉武帝的蜕变
而田千秋两次上疏,就由郎官到大鸿胪,从大鸿胪到丞相,最后集丞相和富民侯两大铁帽于一身。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肯定就有疑问了,田千秋被汉武帝破格提升为丞相,那那个刘屈髦“刘跑跑”刘丞相呢
事实上,自从那一跑成名后,“刘跑跑”在丞相的位置上就坐不住了,他不但成功地跑下台来,而且还跑上了断头台
事情是这样的:汉武帝一共生了六个儿子:刘据、刘闳、刘旦、刘胥、刘髆、刘弗陵。其中最有可能得到汉武帝继承权的是太子刘据、昌邑王刘髆、刘弗陵。原因是他们三人的母亲是汉武帝一生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三个最爱。早年汉武帝宠爱卫子夫,结果爱屋及乌下,卫子夫所生的儿子刘据被立为太子(另一个原因是刘据是汉武帝第一个儿子,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年汉武帝宠爱李夫人,昌邑王刘髆当然也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儿子之一了。晚年宠爱钩弋夫人,钩弋夫人所生的刘弗陵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而且因为“类己”,所以最得汉武帝喜爱
太子刘据没死,汉武帝就在很多场合公开表示了对刘弗陵的喜爱。也正是因为看到汉武帝有废长立幼的迹象,以江充为首的“小人帮”才敢公然对太子刘据下毒手。太子刘据死后,太子一位空出来了,刘弗陵无疑是太子的最大热门
闲话少说,下面就来看汉武帝后宫的太子争夺战吧
第一个向太子位进军的是昌邑王刘髆。刘据死后,汉武帝废长立幼之心已是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昌邑王刘髆感到了危机感。怎样谋取太子一位成了他思考的一个难题。昌邑王刘髆在思考,丞相“刘跑跑”和二师将军李广利也在思考
刘髆是李广利的外甥,李广利思考也在情理之中,那么跟这个“刘跑跑”又有什么牵连呢?原来“刘跑跑”和李广利是儿女亲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刘髆能当上太子,那么李广利和“刘跑跑”无疑都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也正是因为这样,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武帝最后一次对匈奴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李广利这个“平庸的天才”依然被汉武帝定为主帅。李广利这趟匈奴“凶险”之旅,他身在战场,心却在朝廷。毕竟临行前,他和“刘跑跑”交头接耳,似有道不完的离别之愁,叙不完的分别之恨
李广利和“刘跑跑”谈论的只是“太子”的事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这个李广利和“刘跑跑”是在率队亲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密谈”的,尽管他们的声音压得很低很低,尽管他们只是装着拉家常的样子,但他们的“卿卿我我”却还是被汉朝的“狗仔队”给拍到了,结果这些好事者充分发挥想象大放舆论,居然把两人的心事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汉武帝很快就知道了这样的小道消息。太子的事是汉武帝的家事,李广利和“刘跑跑”私下商议,而且还在这种公开的场合,这不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这么简单了,而是一个罪:大逆不道,欺君罔上
于是,汉武帝马上派人对“刘跑跑”展开调查,李广利已在匈奴的战场上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结果让汉武帝又惊又怒,“刘跑跑”不但和李广利交往甚密,行踪诡异,而且还与妻子有巫蛊之事
巫蛊门之后,朝中上上下下谈到巫蛊两字就色变,“刘跑跑”和妻子居然顶风作案,而且诅咒的人就是汉武帝本人
汉武帝很生气,后果是刘跑跑一家全部被凌迟处死。而受到牵连的李广利的妻子和家人都被汉武帝打入了死牢。也正是因为“后院突然起了大火”,本来在匈奴顺风顺水、一路高歌的李广利方寸大乱,结果想以孤军深入的方式立功赎罪,却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李广利兵败投降后,李家也遭到了汉武帝的血洗。只剩下昌邑王刘髆怎么处理是个难剃头
最终,汉武帝这一次格外开恩(也许是受太子刘据之死的影响),没有直接把刘髆拿出去砍了,而是直接赦免了他的罪过。汉武帝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刘髆是个弱不禁风的病瘫子;二来李广利和“刘跑跑”密谋太子的事是他们的私人行为,刘髆并不知晓
这件事的最终后果是:刘髆已宣告退出太子竞争行列了
枪打出头鸟,刘髆第一个向太子位置发动进攻,结果天不遂人愿,还没发力就已经败下阵来。也不知是不是受此打击,只过了一年,郁郁寡欢的刘髆就英年早逝了,又给了汉武帝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
第二个向太子位置发动进攻的是燕王刘旦。在汉武帝的六个儿子中,“老大”刘据因为“先发制人”反而“制于人”,结果来了个悲壮的“后手死”(以自杀的方式来解决);“老二”刘闳又是个短命鬼,正值壮年就挥一挥衣袖到阎王那里报到去了。因此,“老三”刘旦时来运转,成了“活着”的众皇子中年龄最大的,按以往“立长”的原则,他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旦开始狂妄自大,打出的口号是:我是太子接班人,我怕谁
刘旦开始为自己的未来着想,汉武帝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刘旦也来了个上疏。他上疏的内容是要求到武帝身边任侍卫。这是以往历代太子应该做的分内事,刘旦这样急急忙忙地做,原因有二
第一,可以正大光明、光明磊落地向天下人宣布自己是太子继承人不二人选
第二,可以在宫中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绝对有利位置,从容对付其他皇子篡位的企图,消灭各种不利因素于萌芽状态
应该说不管结局怎么样,首先从外人的角度来看,刘旦的想法还是“看上去很美”的。但事实上汉武帝那是啥人,他走过的桥比你刘旦走过的路还要多,洞若观火,对刘旦的“小伎俩”早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况且他早就对刘旦平时骄傲蛮横不满了,于是,借此机会对燕王刘旦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他首先斩了燕王刘旦的上书使者,给了他一个下马威。然后来点实际的,抓住“燕王匿藏朝廷通缉要犯”的小辫子不放手,以“窝藏罪”削去燕王刘旦所管辖的良乡(今北京房山区)、安次(今河北廊坊市安次区)和文安(今河北安次县)三个县
削了地比削了你头上的乌纱帽后果更严重。刘旦立储的梦想至此彻底破灭,失败的原因,八个字:井底之蛙,自以为是
用排除法来看,这下太子之争实际上只剩两个候选人了:刘胥VS刘弗陵
我们首先还是先来看看刘胥的情况。俗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子,这句话用在刘胥身上来说就是,有其兄必有其弟。他的哥哥燕王刘旦是个骄横跋扈之人,同样,刘胥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汉武帝早早就把他兄弟俩排除在“立储”之外
至此,太子一位的人选只剩下硕果仅存的刘弗陵一人了。就这样,年幼的刘弗陵不费吹灰之力、兵不血刃地就成了汉武帝唯一的接班人。当真印证了一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