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官三代

不一样的官三代 陆抗一死,对东吴来说,是个无比巨大的损失,但对羊祜而言,是一件特大喜讯
他在晋吴边境上消磨了这么多年的美好时光,等的就是这一天。他不怕陆抗死去,但他最怕孙皓死掉。怕孙皓一歇菜,东吴突然出现一个真正的英明领袖来,要搞定他们还真不容易。因此,要在陆抗死后,孙皓未死,东吴只有暴君没有人才的时候,打响对吴最后一战,这时才是一件成本低、成效快的事。否则,就不好说了
他把这些想法做成一个可行性报告,交给司马炎
他以为,司马炎对他很信任,他的这个报告送上去以后,司马炎就会大笔一挥,立即签上“准奏”
哪知,“准奏”两字虽然很容易写,但司马炎却没有写下来
司马炎没有爽快地批下这两个字,并不是因为他怕打仗,而是别的原因
司马炎虽然也算是个强势君主,但他也是个很讲民主的老大,在做重大决策时,一般都开个大会,请一帮大佬儿过来热烈讨论
这当然没有错
可错就错在,他身边的那几个大佬都是贾充之类的人物,没有一个好人
这几个家伙除了对内部政敌很有打击水平外,别的水平基本等于零,一听到要出去打仗,个个都吓得几乎死掉。你如果叫他们讨论一下如何去腐败,他们的创意会层出不穷,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可你跟他们讨论打仗的事,他们是坚定的反对派
何况,这个灭吴之战是羊祜提出来的
羊祜在边境的表演很有水平,不但晋国边民对他大放赞歌,说是碰上了好领导,就是东吴的边民也很喜欢他,说碰上了好敌人。可他在晋国朝廷中却一点儿都不会做人
他只一心一意地想着伐吴的办法,却从不舍得花点儿精力去巴结那几个权贵
贾充那一派人就很不喜欢他。这一派人靠吹牛拍马、负责出面帮皇帝做坏事而得到信任和重用,所以基本都看别人不顺眼。即使你跟他们没有什么过节,但只要你不过来向他们拜码头,他们就生你的气
羊祜基本没有参与朝中各派的争斗,所以跟贾充他们也没有什么恩怨。但荀勖、冯紞这两个家伙因羊祜不睬他们,就生气起来:你羊祜算什么,不就是会打点儿仗,搞点儿边民工作。你以为你自己努力工作,就可以什么都不怕了,就不用巴结我们了,就不用我们支持了?告诉你,我们虽然不会打仗,但恶心你一下还是有本事的
他不光得罪了这几个当权派,那帮名士同样对他没有好感。不过严格来说,不是他们对他没有好感,而是他根本就看不惯他们
当时名士中的领袖人物是王衍和王戎这对堂兄弟
王衍还是他的外甥
有一次,王衍跑到羊祜那里汇报工作。这哥们儿的口才很好,说话很动听,自我感觉很好。在场的人都觉得他太有才了
可羊祜却一点儿不欣赏他。王衍一看,就很生气,当场耍起名士风度,站起来拂袖而去
羊祜立刻就对在场的人说:“王衍这小子以后会因为名声极大而成为大官。但伤风败俗也同样是他。”后来,王衍果然成为晋朝的首席大臣,但却把西晋带入死路,最后自己也被砍死
得罪完王衍,又得罪王戎
那时王戎是他手下的马仔。在攻打江陵时,王戎犯了法,羊祜大怒,差点儿就依法从事砍了他
王戎当然很恨他
王戎虽然是竹林七贤之一,但人品比阮籍他们差远了,被羊祜这么一处分,心里很恨羊祜。等到他离开荆州回到朝廷中任职后,别的工作基本不做,天天就跟着他的那个堂哥王衍制造羊祜的坏话,然后到处流传。有一段时期,骂羊祜成了这两个大名士嘴里的主题,以致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到处流传:二王执掌朝政,羊公一无是处
司马炎请这些人来讨论羊祜的方案,能获得通过才是怪事。大家在那里热烈讨论了大半天,都说,现在大晋国最大的威胁不是东吴,而是西部的那几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理由很大:胡烈、弘牵那两个牛人,在东吴那里,是想打败谁就可以打败谁的,可一到西部,一仗下来,全都成了国家级烈士
只有杜预和张华认为,羊祜的意见是绝对正确的
可民主会一开,就得少数服从多数
于是,司马炎无奈地把羊祜的方案搁置
羊祜又上表说,只要把东吴搞定,那几个胡人就会自动平息
司马炎又请大家讨论
贾充、荀勖、冯紞还是大声说,不可伐吴
于是,司马炎只得又一次无奈地“以伐吴为不可”
羊祜只得在那里一声长叹,说出了一句后来使用率很高的俗语:“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
在那些高层振振有词地认为现在西部的胡人比东吴的威胁更大的时候,司马炎让那个猛男文鸯过去当凉州、秦州、雍州的军事指挥官
文鸯还真的争了一口气
咸宁三年(277年)三月,文鸯带着部队一仗就把那个树机能打了个大败。树机能打了败仗,那些胡人立马就老实了起来,二十多万胡人都举着白旗,表示愿意接受大晋帝国的领导,从此做大晋帝国的顺民
辉煌的胜利,历来就是大封功臣的理由。于是,司马炎接受卫将军杨珧的建议,先是把他司马家的一大批人士封为亲王,然后又把外姓功臣也封了一大批
羊祜当然也在被封的名单里。根据公示,他被封为南城郡侯,可他却不接受
羊祜确实是个只想把事业做大,不愿考虑自己利益的好公仆。他已经多次拒绝提拔。以至于后来,司马炎下了个诏书,取消了羊祜不接受提拔的特权。翻一下历史书,认真地查找一下,还有第二个这样的诏书吗
羊祜自己多次拒绝提拔,但知道这个社会的人最爱做的就是当官,当了官就是爱提拔。他是皇帝的铁杆亲信,皇帝对他除了信任外没有别的想法。所以,他一发现什么人才,就直接向皇帝建议:提拔。皇帝同意之后,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以至于那些被提拔的人都不知道是谁提拔了他们
在司马炎把羊祜的建议几次搁置之后,于咸宁三年十二月,兖、豫、徐、青、荆、益、梁七州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洪灾
东吴的孙慎一看,敌国出现了这么大的天灾,该是我们的机会了吧?于是,带着部队出来,进入江夏,大肆掳掠了一把,成绩很大——“略千余家而去”
司马炎知道后,就派人过去批评羊祜,问羊祜为什么不派兵去追这个孙慎?让这个家伙敢进入我们的领土嚣张。提出把荆州的首府迁走
羊祜不同意,说:“江夏离襄阳有八百里。敌人向那里进攻,等我们知道这个消息时,他们已经跑得影子都不见了。我们的步兵哪能追得上他们?为了不受陛下的批评,硬是让士兵去受苦,不是我羊祜的做事风格。如果这样就迁州府,更是蠢事一桩。你想想,敌人出没无常,今天在这里闹事,明天在那里跟你发生冲突。你把州府放在哪里才方便?
司马炎一听,觉得有理
虽然羊祜的话很有理,可行性很强,但那些方案仍然是方案,几年都实施不下来
一直到咸宁四年(278年)的春天,羊祜的身体也有病了
羊祜知道,他的方案很猛,但他的身体已不能再坚持下去了。于是,写了个报告,要求入朝
司马炎当然同意
当羊祜来到首都时,司马炎派出豪华专车去迎接羊祜,把他直接带到大殿里,而且还“不拜而坐”
羊祜别的话都不说,立即向司马炎“面陈伐吴之计”。司马炎当然觉得很对头
司马炎这时比羊祜更急着统一全中国。他听了羊祜的“伐吴之计”后,觉得很过瘾,很想天天听这样的“大计”。可是羊祜这时病得很重,不可能天天跑到大殿里滔滔不绝。于是,司马炎就派张华代表他跑到羊祜那里听取羊祜的意见,记下羊祜伐吴的详细方案,然后再转给他
羊祜的详细方案仍然很简单,仍然是:目前东吴的政局给大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讨伐机遇。这个机遇是孙皓当权,只会残暴,不会重用人才,把东吴弄得全国形势一片大坏。如果这时不伐,等孙皓玩得筋疲力尽而死后,突然冒出个真正的英明领袖来,那时大晋再强再大,恐怕只得面对长江长叹一声了
张华觉得羊祜的话实在太对了
羊祜知道,自己的话也只能说到这里了,自己的工作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于是对张华说:“成吾志者,子也。”完成我这个心愿的,看来只有你了。你务必把我的意思转达给老大
司马炎一听,立即决定,请羊祜当最高统帅,也像他伯父司马师一样,睡在床上带着诸将出发
羊祜知道自己真的不行了,就推辞了这个任命。
第十二章 终于归晋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