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自杀记Ⅰ——看不见,不想看

杨广自杀记Ⅰ——看不见,不想看 赵高毁灭胡亥,利用的是胡亥很致命的一个弱点——愚(这是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普遍特色);当然,杨广这个亡国之君,颇是与众不同,他一点都不愚,他聪明得很,但是,他之所以会被宇文家族毁灭,是因为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一个甚至比“愚”还致命的弱点——“懦”
我们就来看看来到江都后,杨广又是怎样的表现吧
杨广抵达江都后,一日比一日更加荒淫,宫中有一百多个房间,全都供应齐全,并有美女在内,每天,杨广都会到其中一房,让这一房作为主人招待他
江都郡丞赵元楷(就是前面说过的,跟王世充一样,因为拍马屁而上位的哥们)负责执掌酒饭。杨广跟萧皇后及多位宠妃经常开宴欢愉,酒杯不离口,跟从杨广的姬妾数千人,也时常处于昏醉的状态
然而,此时天下大乱,杨广到了此时,内心也纷扰不安,难以自持,退朝之后,他也会穿着短衣戴着幅巾撑着拐杖,在宫里步行游玩,他一遍又一遍的走过宫里的各个台馆,不到晚上,他不停下自己的脚步,他贪婪的看着宫苑的美景,就好像过了今天,明天就看不到了一样
杨广本人从小都懂得占卜卦算,而且会讲东吴地方的放言,常常晚上喝着酒,仰望天空,他曾对萧皇后说:“外面有很多人都想杀我,但是我到最后,估计也能当个长城公(陈叔宝投降隋朝后被封为长城公),而你呢,也能当个沈皇后(陈后主的皇后),不要担心,大家就每天欢愉畅饮吧!”于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而后醉的不省人事
杨广又常常对着镜子照自己,回头对萧皇后说:“大好头颈,谁会砍了他呢?”萧皇后一阵惊慌,问他在说什么。杨广笑道:“富贵、贫贱、痛苦、欢乐,都是不断更替循环,又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
(隋炀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宫中为百馀房,各盛供张,实以美人,日令一房为主人。江都郡丞赵元楷掌供酒馔,帝与萧后及幸姬历就宴饮,酒卮不离口,从姬千馀人亦常醉。然帝见天下危乱,意亦扰扰不自安,退朝则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历台馆,非夜不止,汲汲顾景,唯恐不足
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常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因引满沉醉。又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后惊问故,帝笑曰:“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八个字概括杨广的所为——顾影自怜,唏嘘哀叹
看到这里,再对比杨广风光之时,大家是否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呢?人生大起大落如此,实在令人感喟不已
显然,杨广知道大局已非,隋政已殁,而他自己,也根本没有重新振作的勇气,他接受了现实,并不断麻痹自己,他用最消极的方式来迎接自己的灭亡。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他将自己比作陈后主,而将萧后比作沈皇后
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的杨广,也没有“待重头,收拾旧山河”的勇气了,他甚至连东西二都都不想再回去了,他只想安安静静的,在江都这个梦开始的地方,在江南这片温柔软语之乡,走完他最后的人生
因此,杨广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再度迁都,迁至丹杨,割据江都,而后,他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毫无悬念的,虞世基表示同意——杨广说什么,他就同意什么;也有大将李才表示不可,与虞世基争辩,愤懑而出
而后有李桐客也表示不同意见,表示江都地区经济状况无法支撑整个政府机构:“江东卑湿,土地险狭,内奉万乘,外给三军,民不堪命,恐亦将散乱耳。”然而,李桐客却很快遭到御史弹劾,说他毁谤朝政
这下杨广的大臣们就全明白了,杨广已经决定了,无可更改了,再争辩也没有意义了,只能惹火上身了,于是,也只能随他去了:“江东之民望幸已久,陛下过江,抚而临之,此大禹之事也。
杨广的心愿能够达成吗?他的军队不同意
当然,自从雁门之围后,杨广出尔反尔,未能兑现封赏的诺言,他的军队就已经对他有怨恨之心了——自从来到江都之后,也时有部众离散
一度,杨广非常担心,以此询问裴矩。裴矩回答:“人呐,如果没有配偶,就很难在一个地方安下心来,我想,还是让军士在这里成家吧,或许他们就不逃了。”杨广表示同意。于是,大业十三年九月,杨广将江都境内的寡妇、处女都召集到宫下,让将士们随意挑选;此前早就有通奸行为的,只要出来自首,也就认可了他们的关系
裴矩的建议或许能有一时之效,然而,却很难有一世之效;部众离散与否,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有没有妻子,而在于,杨广值不值得他们效忠
显然,杨广不值得他们效忠,从各个层面来说,都不值得。如果我是杨广的兵卒,我也不愿效忠于这样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不体恤部众,答应的事做不到;顺风顺水时自高自大,遇到困难就自暴自弃;像一只鸵鸟一般回避现实,没有任何力挽狂澜的决心和勇气…
当时的情况,江都粮草将尽,而杨广却意欲长留于此,无意西归,跟随他而来的将士们,多是关中子弟,家人亲眷皆在关中,岂能有意长留江都?对杨广不满,这简直是一定的
大规模流亡潮也正在逐渐酝酿中,有将军窦贤就率军西奔,结果被杨广派人追上后处斩,然而,即便如此,逃亡的情况仍然无法停息。俗话说杀一儆百,现在杨广倒确实杀了人,但也没能儆了谁,可见,部众的离心已是大势所趋
当时有个叫司马德勘的,是杨广的宠将,率军驻守江都东城,如今局势如此,也不免心有惴惴,他就跟同僚元礼、裴虔通商议:“今骁果人人欲亡,我欲言之,恐先事受诛;不言,于后事发,亦不免族灭,奈何?又闻关内沦没,李孝常以华阴叛,上囚其二弟,欲杀之。我辈家属皆在西,能无此虑乎?
司马德勘这老兄,看样子也真是挺悲剧的——赶上杨广这么个皇帝,上报吧,皇帝说你妖言惑众,搞不好就要被一刀,不上报吧,改明人真逃了,皇帝又说你怠忽职守,又要被一刀;反正,怎么做怎么倒霉。司马德勘还说,要倒霉的不止是我,你们也脱不了干系啊,如今关中被占了,要是咱家人像李孝常一样,投降了,咱的脑袋还保得住吗
那俩一听司马德勘这么说,也觉得是这个理儿,问他:“咋办呢?
司马德勘就说了:“他们要是逃了,我们也就跟着一块逃吧。
看来,司马德勘这哥们也没什么好主意,就是逃命
那俩均表示同意:“善!
眼下也就这个办法了
这三人计较停当后,就开始秘密联络各部了——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符玺郎李覆、牛方裕、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勋士杨士览等都是同谋
人数多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无所畏避”。同志们,这可是背叛皇帝啊,要搁平常时节,被发现了,那是要诛九族的,正常来讲,是应该一伙人找个借口,寻个密室,摈去左右,然后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结果现在呢?日夜相结约,于广座明论叛计,无所畏避。这一天天的,一夜夜的,互相见到就往地上一坐,然后就不管旁边有没有人,自顾自就谈开了。这横是没把皇帝放眼里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杨广如今处境的话——众叛亲离
当然,这还不是最有趣的,真正有趣的,还是杨广
有宫人知道这事儿后,去禀报萧皇后,说:“外面很多人都在谈造反的事。
萧皇后回答:“你自己去奏报吧。
这位宫人于是去奏报了杨广,然而,杨广并没有因为他的告密而对他大加赏赐,非但没有赏赐,杨广反而勃然大怒,认为此人实在不合时宜,居然将其杀了
其后,再有宫人跟萧皇后禀告其事,皇后就建议他们去告诉皇帝了:“天下的事情,瞬间发展到了如此地步,已经无可救药了。还说什么呢?白白的让皇上忧虑。”自此,就再也没有人再去废话了
杨广的态度是——我要死,别理我
对此我只能说……,是的,无话可说。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