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

决心 当然,跟所有的改革一样,刚开始是很不顺利
不管如何改革,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总是会跳出来,反对改革
而大多数改革,总是以牺牲传统既得利益集团作为代价的。说白了,正是因为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腐败,才会导致国家政治的腐败、国力的衰弱。要革除这些腐败,大家口号喊起来,往往声音很响亮很振奋人心,甚至腐败分子的声音比所有的人都大。可真的要动起来,他们反得最坚决,制造的阻力非常大
现在秦国跟所有的国家一样,君主的权力貌似很强大,其实,他周围团团包围的传统势力才是真的强大。这些势力在平日里,利益没有受到侵犯时,他们很和谐,谁也没有冒出头来。可当他们的利益面临受损时,他们就会跳出来——很多政变就是他们跳出来的结果
所以,当他们听说秦孝公要任用那个从魏国来的年轻人商鞅来搞什么变法时,就纷纷跳出来,加以反对
秦孝公当然不干
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变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
持利大于弊的一方是秦孝公和商鞅,但碍于自己的地位,秦孝公只能当裁判而不能出来当辩手。于是,利大于弊一方的一辩和二辩全是商鞅一个人承担
持弊大于利的一方是甘龙和杜挚,以及一大批秦国传统既得利益集团
甘龙和杜挚出任辩手
这两个人都是秦国的老一辈革命家。尤其是甘龙,曾经紧跟秦献公干过革命,也曾经是秦献公时代的改革派,为秦国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把“德高望重”这四个字套在他们的头上,估计也没有几个人会反对
甘龙本来是个改革派,但这哥们儿通过改革得到了利益,从而加入既得利益集团,身份立刻转换,又变成保守派的最高代表。而他现在又是秦国的首席大臣
秦孝公想不到变法的概念还没有出台,反对的人就这么多,而且个个都很坚定。如果真的实施起来,反对的人岂不更多?那可是阻力重重啊。他也有点儿动摇了
可商鞅说,老大的顾虑是多余的。对于那些下层人员,这些话题是不能跟他们讨论的。只有在改革成功后,让他们分享改革的成果。高素质的人跟低素质的人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所以,要成就大事业,就得采取果断的措施。只要觉得这个改革是利于富国强民的,就不要前怕狼后怕虎
甘龙立刻反驳,小鞅同学的话大错特错了。我们只有按既定方针办,大家对这些方针政策都很熟悉,贯彻起来才有有条不紊,才走第一步,大家基本就知道第二步怎么走了。这样,天下才不乱啊,才利于安定团结。现在咱们太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了
商鞅说,老人家你说的好像都对。很多普通的人只知道按过去的方针办,很多貌似博学之士,其实都是书呆子,天天封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好像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都不知道。这两种人,让他们当当太平官,过着腐败的幸福生活,那是很好的。但千万不能跟他们讨论什么兴利除弊的大业。世界上,智商发达的人才会制定规章制度、方针政策;智商欠缺的人只能当个守法公民。有水平的会与时俱进,没水平的人只会死守传统,把传统当命根子
这时杜同志又说,变法的成本太大了。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修改成法;没有十倍的社会效果,就不要就换传统的方针政策。大家按既定方针搞了这么久,没有出过什么差错,社会也没有出现什么不安定的因素。要是强硬变法,就会发生动乱
商鞅说,治国从来就没有什么一成不变之法。这个历史早就有很多鲜活的例子。汤武没有按照前朝的法规,最后能得天下;夏朝老是依承旧制,一点儿进取心也没有,最后灭亡
秦孝公一听,大声说:好
大家看到老大的声音这么坚定,只得都闭嘴了
当天,秦孝公就下了个文件,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直接进入秦国的决策层,全面负责改革变法大事
商鞅开始制定变法的法令。他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立军功者,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以其轻重程度处以大小刑罚。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国家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商鞅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只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出台了他制定的新法规
这哥们儿绝对是个聪明人,知道政府的信用已经严重透支,不管你出台什么政策,大家都在那里大声质疑。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政府的诚信度大大提高一把
这个办法很简单
老百姓们早上起来,突然发现首都的城南立了一根木头,木头的边上贴了一张盖着政府公章的告示
告示的内容很简单: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城北去,就赏给他十金
大家一看,这木头没有几斤重啊,搬到城北那是一点儿不费力的。那时的首都并不像现在的城市这么大,从南到北就那么几里路
大家读完告示的反映是,有的说现在的政府官员们疯了,有的说他们忽悠人习惯了,居然搞出这个古怪的告示来
大家只在那里议论政府,并没有谁去动那根木头。所有的人都在想,只有蠢到极点的人才去搬这根木头。你要是搬了这根木头,信用度已经是垃圾级的政府肯定不会给你我的,但大家就多了一个娱乐故事了
商鞅一看,便又把一张告示贴过去。内容是在赏金上加了四十金,变成五十金
大家还在怀疑
最后,有一个人上去了。这哥们儿大概有事到城北,看到这个告示之后,就觉得,即使拿不到五十金,但这根木头仍然可以当柴火烧,就当去要了一推柴回来——反正也是要到城北去,现在身上别的东西都没有,但力气还是有的
于是,他把那根木头扛了起来,一口气跑到城北
当时,跟在他后面的人很多
当他来到指定地点时,商鞅已经等在那里了
他放下木头时,商鞅就让工作人员把五十金隆重地送到他的手上
围观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大家这时才知道,这届政府还真讲信用
政府的诚信度提升之后,商鞅这才把他的新法新规全面公布出来
秦孝公和商鞅对新法是很有信心的。可老百姓们一点儿信心也没有。新法颁布了整整一年,大家天天都在抱怨这个新法实在太不方便了。普法工作做得实在太难了,但两人仍然坚持
商鞅知道,如果找不到一个真正让人们明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生动例子来当活教材,大家仍然会把他的新法当屁用,然后全国人民集体来个忽视,那他就悲哀了
所以,必须找到一个典型案例,来说服全国人民
典型并不难找
而且这个典型大大超过了商鞅的预期。他本来只想找一个级别比较大的官员,把这个官员按新法处理一把。哪知,这些官员硬是很遵纪守法。最后,是太子冒泡出来
大家一看,呵呵,商鞅,你不是说违法必究吗?现在你追究啊
商鞅当然要追究
他立刻把太子案搞了出来,大声宣布,新法之所以不能全面实施,就是因为上层人士带头不遵守。现在太子犯法,也应该依处理。当然,太子是咱们大秦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不能按律处罚。但可以拿他的老师来顶替。于是,将他的一名老师依法判决猛打几个板子,在另一名老师的脸上刺字,让大家都知道,谁犯法都是不行的
大家一看,这个法还真必须遵守。从此,再也没有人说,新法不方便了
两年之后,秦孝公说,想看看这个新法有没有效
他开展了一场伐魏战争,在元里大败魏兵,成绩是:斩首七千级
魏惠王确实是个傻瓜,被秦国狠狠地打了一顿之后,并没有对秦国来个再认识,进行一次有效防犯,而是把矛头转向赵国,派着部队直接包围邯郸
魏国这时的国际形势极其险恶:秦国动不动就拿他们来猛打一把,检验一下变法成果,楚国和齐国对他们也是虎视眈眈,只要有机会,也伸手到他们那里摸一把。但魏惠王似乎只把赵国当成敌人,只要觉得自己有点力气了,就去打赵国
赵国人清醒得很,知道魏国现在已经在失道寡助的行列里,因此,看到魏国大兵前来侵略,除了自己抵抗之外,还派人跑到楚国和齐国,请他们来帮忙
齐楚两国当然不是活雷锋,你叫我帮忙,我就上来做好事。但他们知道,现在打魏国,他们有利可图。于是,都出兵猛扁魏国
当然,魏惠王并不是真的很傻瓜。这时他敢于向赵国派兵,而且还真的把赵国打得变成缩头乌龟,是因为他手下有一个猛人
庞涓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