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寒山
侯景喜欢有本事的人,惺惺惜惺惺。叛军向建康进兵时抓获陈昕。想当年,陈昕的父亲陈庆之孤军入洛阳,侯景只是尔朱荣帐下一名小将,仰慕地崇拜“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纵横中原的传奇名将。后来有幸与白袍将军一战,结果侯景大败,终于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今遇到明星的儿子,自然欢喜得紧。侯景与陈昕开怀畅饮,希望陈昕将白袍队再组织起来,只不过白袍军为他服务。陈昕哪里肯听,喝喝酒,扯扯皮,吹吹牛,可以陪你,组织人手替你卖命,不干
酒喝了,菜吃了,事没办成,侯景这一顿酒席请得冤枉。侯景心道,我不是冤大头,不答应条件不给你自由
自由,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争取的。陈昕明白这个道理
负责看管陈昕的人叫做范桃棒,侯景手下的大将,有五百人。北方人敬重好汉,尤其像陈庆之那种光芒四射的英雄,陈庆之的神话传遍大江南北。范桃棒非常想知道白袍军的战绩和故事。恰好陈昕对那段历史了如指掌,他是亲身经历者,虽然中途生病回到江南,但除陈庆之外,他是唯一的当事人
陈昕给范桃棒讲故事,讲白袍队的故事。讲来讲去,两人成了朋友。干大事必须像我父亲那样,勇猛无畏,七千人对战三十余万人,四个多月的时间攻下三十二座城池,打赢四十七场战役,攻入大魏国都。瞧瞧侯王,过淮河时多少人,八百人,包括你在内,一寸土地都没有。现在呢?拥有数万大军,眼见大梁国都到手。这才是英雄好汉。再看看你,不觉得活得很窝囊吗
范桃棒感觉人生的成功离自己非常之近,只需要杀掉侯景即可名扬天下。别人怕侯景,他不怕。陈昕劝范桃棒袭杀侯景等人,范桃棒提出一个要求,面见皇帝。萧衍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又是佛教的护法,范桃棒需要精神鼓励和物质肯定。范桃棒的要求并不过份。不能陈昕说什么我就做什么,即使我相信你,手下的弟兄怎么肯相信你,莫忘记我们还是叛贼
陈昕偷偷潜回台城报信。萧衍大喜,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不就见见面嘛,太容易。萧衍特意为范桃棒做了一面银券,就是常说的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上面刻着几行字:“事定之日,封河南王,拥有侯景的军队,外加黄金美女。”银券一分为二,朝廷留一半,范桃棒留一半
萧衍兴奋地忙碌完,发现太子萧纲一双狐疑的目光瞅着他。萧衍心里一凉,想起自己已经交出权力,城中里里外外一把手是太子。看来太子有不同意见。果然,萧纲怀疑范桃棒诈降。萧衍转喜为怒,斥责道:“接受投降是件寻常的事情,何必疑神疑鬼。”换做从前,萧衍怎么说,萧纲只有服从的份。如今萧衍的话不再是金科玉律,接受侯景投降搞到今天这份田地,又要接收范桃棒。如果范桃棒诈降杀进城来,责任谁来负
萧纲拒不接受范桃棒投诚,萧衍无奈。陈昕只得潜出城去再和范桃棒商议。范桃棒想,太子不相信自己也有道理。这样办,我和部下们到达城门口主动脱下铠甲,裸身入城总可以了吧?只要皇帝与我们见一面,许诺免去罪过,奖励我们。我保证抓拿侯景献给陛下
范桃棒越说得坦诚,萧纲越不相信。朱异又一次坚定站在皇帝身边,劝萧纲接受范桃棒投诚,拍着胸脯对萧纲说:“失去这次机会,国家就完了。”朱异知道萧纲心里想什么。萧纲心中存有侥幸,盼着诸侯的援兵。梁朝各地的军队加起来数十万,只要来一半军队勤王,解围轻松容易。朱异叹口气,幼稚啊,地方军队控制在诸王手里。谁都可以盼诸王的救兵,唯独你太子不能抱幻想。说句不中听的话,太子是诸王的拌脚石,他们都盼着你死呐,能指望他们吗?当然,朱异这话不能说出口,离间皇族那是大罪。这些罪恶的念头只能一个人在静悄悄的夜里安静地想,想的时候会毛骨悚然,都是亲兄弟啊。寒山之败,萧衍为何那么震惊,中央军主力丧失贻尽,此消彼长,地方诸王势力变强。即使没有侯景,萧衍百年之后江南必有兵变,只不过侯景把这场兵变的时间提前了
机会如此简单,抓不住就会溜走。萧纲的犹豫让范桃棒命丧黄泉。消息泄露,侯景抓捕范桃棒和陈昕,残忍地将范桃棒斩去四肢。逼陈昕写信,再次轻减萧纲的顾虑,说范桃棒愿意只带几十人不穿铠甲入城。陈昕算得上有骨气的好汉子,宁死不屈,拒不写信,同时遇害
萧纲等待的援兵从四面八方赶来,合州、司州、衡州、江州、西豫州、湘州诸路军先后抵达建康,荆州军在途中,萧纶所率中央军主力也已渡过长江。各路诸侯的部队越聚越多,从二、三万到十余万再到二十余万,军威盛大。各路诸侯互相不服,联军群龙无首。其实,联军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盟主,就是萧衍的六子邵陵王萧纶。皇帝和太子被围在台城里,萧纶是城外排行最大的皇子,又是萧衍钦定的讨伐侯景的总指挥官。但是,萧纶为鲁莽付出代价,不仅未能号令群雄,反而栽了一个大跟头
萧纶性子暴躁,连皇帝老爹都敢戏弄的主儿。不管怎么说,到了关键时候萧纶挺身而出,尽到做儿子做臣子的责任。听闻台城被围的消息,萧纶率三万多中央军急匆匆往回赶,不顾天气状况强渡大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自然最是无情无义,不可怜任何人。萧纶渡江遭遇大风浪,损失了一部分船只和人马
此时台城形势危急。叛军攻克建康城最后一座堡垒东府城,侯景拥立萧正德为皇帝组建新政府,萧正德下诏委任侯景为丞相。侯景另立中央,无疑极大鼓舞叛军士气。但是,这等于与萧衍和他的儿子们划清界限,依萧纶的火爆脾气决计容不下他
建康附近的长江易渡之处有二,上游的采石渡和下游的瓜洲渡。萧纶选择了瓜洲渡。“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从京口到建康距离最近。救兵如救火,萧纶的选择原本没有错。然而,这样一来,萧纶的军队与其他诸侯的军队分开来,其余诸侯多由长江上游而来,从采石渡登陆
从战略角度来说,萧纶选择由瓜洲渡江是正确的,正好对侯景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侯景做出相应的军事部署,派出一支军队到江乘阻击
萧纶出征寿阳前,萧衍叮嘱过,不要急于进攻,等待各路军队会齐,依靠优势兵力取胜。论指挥作战的艺术,论战争经验,萧纶不如侯景。侯景身经百战,从下级军官一路摸爬滚打升上来。六镇大起义,东西魏大会战,侯景是以绝对主力参加的
我们从事后看,萧纶最好的选择即从采石渡江,与各路诸侯的军队共进退。从瓜洲渡江也可以,必须协调南方诸侯军队同一时间进攻。急躁冒进,等于给侯景各个击破的机会
萧纶急于立功,或者说有些轻视侯景,不联络其它部队,单独进攻。萧纶手下部将,寒山战役中未战先退的赵伯超提议不走大路,走小路,绕过叛军的阻击防线,出其不意,直接向台城北门广莫门突击。出奇制胜,一条妙计,赵伯超作战不勇敢,鬼点子倒是不少。资治通鉴称赵伯超被东魏军俘虏,看起来记载有误,应该先溜了,否则怎么会回来参加萧纶的军队。萧纶认同赵伯超的作战计划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建康北面有鸡笼山、覆舟山、蒋山,山峦起伏。萧纶的军队夜间迂回行军,迷失道路,多走了二十多里。凌晨从大山里走出来一看,哇,到了建康东北的蒋山。萧纶下令就地安营
即使多走了二十里地,依然达到突袭效果。侯景得知台城北方出现大批敌军大惊失色,惊慌失措中下令将战利品统统送往石头城装船准备撤退,同时派出三路军队向萧纶进攻。萧纶依托蒋山地势还击,大败叛军
此时萧纶犯下一个小小的错误。时值冬月,天气寒冷,山顶堆积的积雪尚未融化。萧纶把队伍从寒冷的山里带出来驻扎山下爱敬寺。梁军以步兵为主力,步兵适合山地作战。侯景有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适合开阔地作战。侯景迅速观察到梁军变化,亲自率军队推进到覆舟山。萧纶侧倚玄武湖摆开阵式。两军对峙到日落西山,侯景一时捕捉不到最佳战机,下令退却。萧纶阵中勇将南安侯萧骏独率手下数十名骑兵追击
萧骏上当。侯景学寒山战役慕容绍宗的诱敌之术,故意露出破绽,抓住战机,指挥叛军反攻。寡不敌众,受到冲击的萧骏骑兵大乱,向后奔败。叛军趁势向萧纶大军杀来。面对疯狂杀到的敌人,赵伯超再次临阵脱逃。梁军抵挡不住,开始溃败。萧纶逃到蒋山天保寺,三万人马只剩一千余人。叛军火烧寺庙,萧纶弃寺逃往京口
萧纶兵败为侯景留下喘息之机,可以安心对付来自长江上游南方的联军。此时此刻,联军为盟主之位争得不可开交。
第九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战争,数十万梁朝援军坐视台城沦陷,他们在想什么呢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