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落差

4、落差 李显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打压政变功臣派。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人全都看出了端倪。作为武氏集团中地位最高的武三思,在武瞾死后始终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保全武氏集团的富贵
武三思明白,重现昔日武瞾在位时武家的辉煌已经不再可能,所以眼下最现实的就是寻找新的靠山,面对李显的主动示好,武三思内心欢喜,因为未来要想保全武家的富贵,李唐皇室是最好的靠山
而对张柬之为首的政变功臣,武三思是怀有一种仇视心理的,除了张柬之是逼自己姑母下台的元凶之外,武三思看出了李显的用意,而且武三思也明白张柬之对自己是恨其不死,如今和李显联合,既能打压自己的潜在对手,又能保全富贵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武三思能够暂时和李显握手言和,除了拥有共同的利益之外,事实上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他和韦皇后有染
这件事情表面看起来是武三思和韦皇后的生活作风问题,但究其实质是后妃内朝势力和武氏集团的联合。有人说他们的联合是想推翻李显,在我看来在李显即位之初,这种说法是纯粹的扯淡,因为那个时候韦皇后尚且没有暴露出野心,更何况是刚刚翻身的武三思
两个派别的联合,在我看来是介于情感肉欲和共同的政治目标之间,内朝后妃势力是李显手中对抗政变功臣的一枚棋子,而武氏集团则是李显团结的对象,换句话说,李显对于武氏集团并没有过高的奢望,只要不和政变功臣们搞到一起就算成功
不过,李显肯定想不到在他紧盯政变功臣们的时候,居然会后院起火,应该说在李显的计划中本没有后妃内朝势力和武氏集团的联合,而武三思和韦皇后走到一起,其实是神龙年间朝廷政治动向的一次意外之举
当然,武三思能够攀上皇帝陛下颇为倚重的韦皇后,等于是为自己多了一层筹码,因为政治利益的实现从来都是在尽可能的扩大同盟的前提之下,更何况武三思此时还有政变功臣们这样潜在的对手
武三思能够和韦皇后搞到一起,如果没有人“保媒拉纤”,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幸好当时有这么一个人成功完成了将两个派别的最高掌门人撮合到一起的任务
这个人,就是上官婉儿
这么多年来,上官婉儿一直在武瞾的身边,默默无闻的做事,武瞾退位后,上官婉儿被李显封为婕妤,正是成为宫中的一名嫔妃,当时在后妃内朝势力中,上官婉儿是仅次于韦皇后的二号人物。不可否认上官婉儿有着很高的才学,但同时也并不是个安分的人,武瞾在位时,就和武三思搞到了一起。李显即位后,通过她的介绍又将韦皇后和武三思“凑合”到了一块
不过如果你仅仅认为上官婉儿这样做是出于自身道德低下的问题时,那可是大错特错,事实上,多少年来在武瞾身边她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进行政治投机
在我看来,上官婉儿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出于一种政治投机心理,因为自此之后她便兼有后妃内朝势力与武氏集团的双重身份,而且公开身份还是皇帝陛下的妃子,这实在是为自己上了三重保险
对于上官婉儿的做法,我深表理解。她的这种投机心理源于他出身的卑微,她不像韦皇后和武三思那样有良好的出身,而且曾经的靠山武瞾也已经退位,所以要想在险恶的宫廷中长久立足,就必须同时倚靠几座靠山
上官婉儿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她以一种什么态度来选择积累政治资本,但是上官婉儿或许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宫廷深处的政治斗争中,脚踩几只船乃是大忌,后来的事实证明,她最终的悲惨结局正是源于那政治投机的心理和做法
内朝后妃势力和武氏集团通过上官婉儿,并在韦皇后和武三思“两情相悦”的基础上,迅速结成了同盟,当然此时表面上李显还看不出任何破绽,甚至在韦皇后和武三思一起完“双陆”(赌博游戏)的时候,李显还在旁边为两个人算筹码
而面对这种状况,张柬之坐不住了
他不断的向李显上疏提醒李显对武三思要提高警惕,如果有合适的时机最好除掉武氏集团,在张柬之看来,因为武瞾曾经的辉煌,武氏集团是不可能就此安于现状的
虽然张柬之以功臣自居,并且排斥异己,而且也看出了李显有意打压他们这些政变功臣,但事实求是的讲,以张柬之为首的政变功臣对李显还是十分忠诚的,这是他们与内朝后妃势力和武氏集团本质上有所区别的地方,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韦皇后和武三思的野心昭然若揭时,政变功臣们的忠心就显得十分珍贵
不过,此时的李显体会不到张柬之的良苦用心,对于张柬之的上疏,李显断然拒绝
在看到皇帝陛下的决心后,张柬之干脆退而求其次,请求剥夺武氏诸王的爵位,这一次李显的态度要好于上次,没有立即拒绝张柬之,但却是不置可否
在看到呈上去的奏疏就这样石沉大海之后,张柬之渐渐的绝望了,一片忠心换来的却是冷淡和排挤,张柬之恨的将自己的手指挖出了血
愤恨不已的张柬之并不就此甘心。在他上疏不成之后,他指使同为政变功臣的敬晖联合其他宰臣一起上疏李显再次请求剥夺武氏诸王的官爵,张柬之试图用逼宫的方式来迫使李显屈服
但张柬之等人显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在李显看来,谁是他现在最大的敌人
答案是:政变功臣
所以在我看来,张柬之等人上奏疏,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让李显更加反感,因为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下,对于张柬之等人,李显的心态事实上已经失衡
重要的是,张柬之等人的上疏,不经意间使政变功臣派与武氏集团的矛盾瞬间公开化
问题的关键是,张柬之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对抗武氏集团,而武三思恰恰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
显然对于怎样解决武氏集团这个问题,张柬之等人有些操之过急
就在张柬之等人一时间不知所措时,武三思开始出手了
武三思的策略不是采取公开对抗政变功臣的方法,因为他没有必要这样做,他深深懂得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道理,解决掉政变功臣派最终还需要李显出头
现在武三思要做的就是为李显出一个平稳解决的方法,准确的说是一个兵不血刃的方法
这个方法的名字叫明升暗降
不久之后,李显将张柬之等五位政变功臣由郡公提升为王,张柬之为汉阳王,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崔玄炜为博陵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史称的“五王政变”即源于此
封王过后,就是罢知政事
我们看史书,有时记载任命某某人为什么官职,然后加上一句“罢知政事”,这其实就是明升暗降,表面看起来任命的官衔名头很响,但事实上“罢知政事”等于剥夺了参与朝廷议事的权利,换句话说,你已经被排除在朝廷中枢权力部门之外
对于李显的这种做法,张柬之等人意识到情况不妙,因为从开国以来,还没有臣子被皇帝册封为王的,当年李世民手下那么多人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事成之后,也没有被封为王的,现在李显居然封自己为王,显然这是一种打压的手段,接下来一定还有后招
张柬之预料的不错,武三思的第二招名字叫外贬
当然,实现这个目的依然要通过李显来完成,而方法则是逐个击破
第一个挨整的是崔玄炜,目的地是梁州(今陕西汉中),官职:梁州刺史
当知道崔玄炜被贬的消息后,张柬之已然明白这是皇帝陛下连同武三思肃清他们这些政变功臣的开始,为了使自己不至于晚节不保,他主动上疏李显请求回家养老
神龙元年(705年)年底,身心俱疲的张柬之回到了老家襄州(今湖北襄阳),此时已过耄耋之年的他,经历人生诸多风风雨雨之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安享天年,现在看起来,这个愿望已经能实现,皇帝陛下并没有为难自己,这让张柬之很是欣慰
不过当进入神龙二年(706年)之后,五王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