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隐藏的外力作用
武三思只是略施小计便让政变功臣派顷刻瓦解,其实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政变功臣派的根基太浅,政变功臣派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派别,完全是因为武瞾晚年二张专权的朝廷特殊形势所造就的,为了即时利益而形成的政治联盟本来就很脆弱
更何况他们还要面对其他三个派别的前后夹击
当政变功臣派们倒下的时候,其他两个派别就此(李唐宗室、内朝后妃)收手,但武三思并没有收手的意思,因为他知道决不能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张柬之等人虽然此时已经落魄到家,但再落魄的敌人也是敌人
在武三思的人生哲学中,对待敌人要像严冬般的冷酷,在将敌人冻的失去知觉之后,踏上一万只脚让敌人们永世不得翻身
而让五王彻底没有翻身机会的,只有一个字:死
在武三思看来,这并不是能够立即完成的任务,必须要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很快,武三思等到了这样一个可以让他发挥的机会
事情的起因是一起谋反未遂的案件,主角是驸马都尉王同皎
从王同皎参与五王政变来看,外人认为他分属于两个派别——李唐皇室成员和政变功臣,在武三思扳倒政变功臣的过程中,由于他是李显的驸马,所以躲过了武三思的毒手,但王同皎是个耿直的人,看到政变功臣们被武三思一个个的拿下,他的心理有一种莫名的痛楚之感
尤其在韦皇后和武三思不断传出绯闻时,王同皎认识到了武三思是个危险分子,如果不尽早除去,未来李唐的天下有可能重归于武氏家族,所以在武三思扳倒政变功臣集团的同时,王同皎也在暗中计划除掉武三思
可惜的是,王同皎同志实在太嫩,他既没有张柬之等人除掉二张时的果断,也没有武三思的除掉政变功臣时的老谋深算,在一次密谋时,他所说的话被前边提到过的宋之问听到,于是就出现了宋之问向武三思告密的一幕
面对这个可以将敌人彻底搞垮的天赐良机,武三思岂能放过?他首先向李显诬告王同皎谋反,然后再诬告王同皎和五王联系密切,结果王同皎被处死,五王继续被贬
张柬之等人各自在被贬地屁股还没有坐热,不得以继续打着背包,沿途“浏览”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的最终去处是岭南的广西和广东
在那个年月,广西和广东是一片荒蛮之地,完全没有现在祖国南疆的辽阔之美
不过到现在为止,五王的结局并没有达到武三思的心里底线,在他看来要想彻底至五王于死地,必须要把他这张老脸豁出去
于是,他想到一个舍不得韦皇后套不着五王的计策
不久之后,洛阳天津桥南忽然出现了一张大字报,内容只有一句话:韦皇后和武三思私通
当然,这张大字报的内容是武三思暗中指使心腹写上去的
武三思认为,所有人一定想不到自己居然会爆料自己的丑事。然后他便指使亲信向李显诬告说是五王所为,其目的是扳倒韦皇后和武三思,然后废黜李显,另立新君
武三思的这个招数虽然卑鄙,在我看来丝毫不亚于东方不败的挥刀自宫,但确实很有效,因为他无意当中迎合了李显打压政变功臣的心理
就这样,五王继续打起背包,在李显的“指引”下,继续在祖国的南疆观光游览,有的人已经跨海旅游,例如敬晖,他的贬地是琼州(今海南海口)。而有的人甚至已经达到了出境游,例如崔玄炜,他的贬地是古州(今越南谅山)
而且,与此同时五王家中凡是年满16岁的,全部流放岭南
即便如此,武三思依然没有放过他们,在五王刚刚到达贬地后,他迅速派出自己的心腹,时任大理正卿的周利贞追杀五王,准备他们贬地终结五王的性命
武三思之所以选中周利贞除了因为是自己人之外,还因为他曾经是张柬之贬黜的人,相信派出这样一个人去完成追杀的任务,一定不会手软
但事实上,周利贞的追杀任务只完成了60%,因为在此之前,张柬之和崔玄炜已经病故,算是善终。死人已经没法再追究,而对于其他三人周利贞却是痛下杀手
桓彦范:乱棍打死
袁恕己:乱棍打死
敬晖:凌迟处死
值得一提的是,三人惨死的时间距离那场政变仅仅不到两年之隔
不可否认,武王的结局是悲惨的,造成他们悲惨结局的凶手是武三思,但我们不禁要问,在李显刚刚即位,李唐皇室重新复兴的时候,武三思在仅仅只有自保的想法下,和李显握手言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真的会置五王于死地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武三思不断陷害五王的过程中,我们明显的感受到在他的身后,还有另外一只巨大的黑手来操控着一切
没错!李显
在我看来,真正导致五王最终结局的,其实施李显,没有他的默许,仅仅凭借武三思是不可能扳倒五王的
前边我们说过,李显上台伊始,就力图打压政变功臣派,出于对皇权的自保,我们可以理解李显的做法,但无论如何李显是五王政变的即得利益者,按照常理分析,对于这些有功之臣,是不应该将其置于死地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显默许武三思对他们痛下杀手呢
当我翻阅了诸多心理学的著作后,我找到了答案。对于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用政治斗争的概念来回答的
回顾李显的经历,我们知道,由于生活在强势母亲的阴影下,李显的这一生,大部分是在一种惊恐、忧郁、恍惚、彷徨的状态下度过的,本来他打算就此了却一生,但没想到时来运转顷刻间成为了拥有了至高无上权力的人,而李显对五王的态度,恰恰证明了他就像一个暴发户那样,开始迷失自己
在得到皇权后,李显试图用表面的强势来掩盖内心曾经卑微及惊恐,而政变功臣们由于身份敏感,所以成为他在众人面前重塑人格的工具
事实上,李显外在的强势终究掩饰不住他那一颗变态的心灵,历史早已经将他定位在看似忠厚实则暴虐怪异,甚至有些心不在焉的形象
…
当政变功臣派瞬间瓦解的时候,李显暗自窃喜,武三思则拍手称贺
对于李显来讲,等于清除了皇权最大威胁者,而对于武三思来讲,却是重振武氏集团的开始,因为在解决政变功臣的过程中,武三思意外得到了把持朝政的机会,这个意外收获是李显赠予他的,当然老情人韦皇后不断为李显吹枕边风,功劳也是大大的
即政变功臣派的垮台之后,转眼之间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集团成为了朝廷当红一派,当时很多朝臣全都充分发挥“急转舵”的本领,立即向武三思靠拢,其中颇受武三思信赖的一共有五个人,分别是侍御史冉祖雍、太仆丞李俊、光禄丞宋之逊、监察御史姚绍之和前边提到了周利贞
史书上对这五个人有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称号,名曰:五狗
政变功臣派的时代已经结束,五狗齐飞的时代已然到来。
- 复制
- 喜欢
- 完善
相关诗词
-
离骚(高中课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屈原列传(高中课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
-
过秦论(高中课文)
...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
-
中庸(高中课文)
...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苏武传(高中课文)
...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
论语十二章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劝学·高中课文
...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
论古十二首
南渡衰微气数过,中原摇撼震干戈。勤王有志谁如此,存祀无功可奈何。燕市魂飞光日月,金陵目断哭山河。丹心汗照留青史,沉痛当年正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