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的阴谋

吕蒙的阴谋 曹丕也时刻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他现在很高兴。他才夺权没有几天,内部事务还没有调好,北方又出现大规模的蝗灾,国内乱成一锅粥,又有两个做梦都想吃他肉的强敌在死盯着他,整个形势完全可以用“内忧外患”四个字来概括。如果这时,刘备和东吴再次搞个合作,向他发难,他的日子还真的不好过,说不定孙、刘两人还真的靠着这个机遇,让历史在这里出现一个闪亮的拐点。可这两个家伙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又自己打起来了
曹丕本来就蜀吴关系问题进行过专题研究,开了个大会,问大家,刘备会不会因为关羽的事与东吴打一仗
大家都认为这个可能性很小。根据是,蜀就那么小的一点地皮,资源也没有多少,而且只有关羽能打点仗。现在关羽已经死了,他们肯定个个怕得要命,哪还敢把头伸出来
只有刘晔认为刘备完全有可能出手。他的理由是:蜀国虽然地皮不大,力量薄弱得要命,但刘备有自己的想法。他刚拿下益州,肯定想靠几个胜仗来树立自己威武的形象。因此,他必须打一场大战。而且关羽跟他虽然在名义上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恩犹父子”。现在关羽死了,他不带兵出来报仇是说不过去的。所以,他一定要跟孙权进行一场全面的对抗赛
到了当年的八月,孙权的一个使者果然跑到洛阳找曹丕,送来一封信。信里把曹丕夸了一通,顺便也把自己损了一把,还把当年被关羽俘虏的于禁也送了过来
曹丕的手下人一看,都过来向老大祝贺。这个曾经牛得连老当家武皇帝都没有办法的孙权现在终于老实了。咱天朝无敌的时代就要来到了
仍然是刘晔说:“大家不要被这个表面现象冲晕了头脑。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投降。现在孙权主动前来求降,绝对不是因为觉得无聊了,而是他那里出现了紧急状况。此前孙权杀了关羽,现在一定是刘备带着大军去找他麻烦。他看到大敌杀来,东吴群众情绪不稳定,然后又怕咱们出来乘机踢他一脚,这才紧急搞出个投降的办法来忽悠咱们。这个忽悠有两个好处,一来可以让咱们不跟他过不去,二来可以借咱们的声势吓唬一下刘备,增强他们内部的信心。现在是什么形势?神州大地,咱们占了百分之八十,吴蜀只是各占一州的地皮,靠山靠水来自保,本来应该和平相处,共同提防咱们的打击。现在居然发展成为对手,互相打起来。这不是自取灭亡吗?所以,咱们现在要做的是,把他的这个投降书丢掉,立刻组织力量,配合刘备,迅速打过长江去,占领东吴。孙权再怎么厉害也顶不住两家的夹击。不出十天,孙权就会玩完。东吴一没有了,剩下的那个蜀国就立即陷于孤苦伶仃的状态。即使战后,把吴国的一半割给蜀国,蜀国仍然支撑不了几天。何况,战后的结果,我们将得到东吴最富裕的地方,蜀国只是得到那些边角废料。
这个建议绝对是个正确的建议
但曹丕那里只顾高兴,却一点不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其他大臣也没有出来顶刘晔,使得这个正确的建议沦为少数人的意见。我想,司马懿同志肯定看得出,这个建议是绝对正确的,是很有可行性的。但他不说话。他为什么不说话?因为现在他的地位还很低,如果外敌都被搞光了,他就没有施展水平的余地了,于是,为了自己以后的利益,还是先当大多数的好,不要抢做那个掌握真理的少数人
曹丕心情愉快地接受了孙权的投降,把孙权夸了一番。不过,他对那个刚被孙权送过来的原战俘于禁就不厚道了
于禁这时已经上了年纪,再加上当了这么久的俘虏,所以头发和胡子都已经白了,神态也已经一点不生猛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像一个失意的乡下老头。他见到曹丕时,只在那里一边磕头一边流泪
曹丕很恶心于禁,但并没有当场把他猛批一通,而是向他重温了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荀林父是晋国的首席大将,曾被楚国打得满世界跑,但后来晋国仍然重用他,让他带着晋国人民继续前进。孟明视他是秦国的军事统帅,多次带着秦国子弟兵去跟晋国较量,多次被晋国军队打得满地找牙,而且还曾经被晋国俘虏过,后来晋国的国君上了秦国人的当,一不小心就把他放了回来。回来之后,秦穆公仍然大力重用他,而且每次失败都是这样。最后,他终于带着秦国子弟兵猛揍了晋国一顿。曹丕在讲完这个故事后,还任命于禁为安远将军
于禁一听曹丕在讲这个故事,觉得小曹还真是个好人,把自己当成了孟明视。可曹丕在说完这个故事之后,又对他说,在他不幸成为俘虏期间,自己的老爸就已经去世了。他应该去拜一下曹操的陵墓吧
这个当然是应该的
于是,于禁就过去拜谒高陵——曹操的陵就叫高陵
哪知,曹丕却在玩他。曹丕早已经先派人在那里创作了一幅美术作品。这个作品的内容是,关羽当年打了胜仗,庞德在那里破口大骂关羽,表现得很有英雄气概,而旁边那个人不但没有一点英雄气概,而且还跪在那里,求关羽饶命。这个画家很有水平,所画的人跟真人一模一样。于禁的眼睛再怎么老花,也认得出那个跪着的人就是他自己
于禁立即知道曹丕这是故意在玩他,在让他以后没有面子再苟活在这个地方。他这才知道,在这个国度里,只要去打仗,就必须打胜仗,不打胜仗,就只有去死。如果不去死,那就只能像狗一样活着。于禁当然不愿像狗一样活下去。于是,就自己处理了自己
于禁这次死得很干脆。曹丕的心情又爽了一回——根本不用一句狠话,就搞掉了一个投降派。可他的人品就大打折扣了——作为一个君王,就得依法治国,该处理就按法规来处理,为什么把人家侮辱致死?这还算是个好皇帝吗?这只能算是个聪明的小人
曹丕亏待了于禁,但却没有亏待孙权。他派太常邢贞拿着他的文件过去,封孙权为吴王,并加九锡——以前他老爸要享受这个待遇的时候,费了好大的工夫,还被头号谋士荀彧反对,搞得很郁闷。现在他一高兴就把这个待遇免费送给了孙权
刘晔仍然反对:“陛下啊,不能这么做啊。你老爸拼了那么多年,终于使咱占了天下百分之八十的地皮,让你有当皇帝的资本。孙权虽然很有水平,但他只是汉朝的一个骠骑将军、南昌侯,最多提拔他当个将军,然后封他个万户侯,哪能让他当王?王是什么?就是比天子低一个级别而已。现在让他为王,就会增强他们东吴的信心,以后麻烦就大了。
可曹丕这时哪听得进刘晔的这些话。别的人仍然没有说话,仍然让这个正确的建议成为少数人的意见
曹丕这时相信孙权已经真的投降了他,成为他在东吴的代言人,因此就放松了对孙权的防备。于是,一个对曹魏最有利的时机,就在曹丕的爽歪歪中消失了
只有那个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对孙权保持高度警惕
另一个小民知道这件事后,觉得孙权很不简单,就想帮孙权立点功劳,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要帮孙权贿赂曹丕身边的高管。孙权还没有来得及在这封来信上做批示,曹丕就已经知道,立马把这个要搞里通外国活动的人抓起来杀了
孙权这个时候很想定都武昌。他在看到曹丕彻底接受他的投降之后,觉得战胜刘备应该不是个问题了,于是,把前线指挥权交给陆逊,自己则大筑武昌城
比较好玩的是,刘晔觉得封孙权为吴王太不像话,而当邢贞把曹丕的任命书送到孙权面前时,孙权拿给大家看。他手下的那些人也很不高兴,他们说,这个基业是靠他们拼命打下来的,凭什么要接受曹丕的封号?这些人当场建议孙权应该把曹丕的任命书丢掉,然后自称上将军,还要自封九州伯
可孙权却不同意,说:“现在当什么将军都无所谓了。至于这个九州伯是什么意思?好像以前都没有过,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搞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事?以前刘邦不是接受过项羽的册封,当过好多年的汉中王。这对刘邦一点没有损害啊。现在咱当这个吴王,也是同样的道理。反正曹丕再怎么牛,也不会过来咬咱的肉。咱也打不过长江去。还是现实一点好。”于是,接受了吴王的封号
到了这时,三个集团都有了自己的名称。曹丕是魏,刘备挂汉朝的招牌,孙权为吴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