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绝

《广陵散》绝 曹操绝对是历史的牛人,把他放到历史的长河中,跟任何一个皇帝比,他都不会逊色到哪里去,而且他对皇帝这个位子的看法,更是很多开国皇帝都无法比拟的。可他的后代却一个不如一个,虽然曹丕也不错,曹叡仍然不是一个坏皇帝——能让司马懿这样的牛人服服帖帖,没有点真实的功夫是不行的。曹叡好像是把魏国推向最繁荣时代的皇帝。但他也是把曹家王朝推向深渊的罪人
曹叡好像很有水平,但太爱奢华,只占着半壁江山,却玩得很疯,比和平年代的君主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在他掌权的全盛时期,魏国的衰亡之相就已经显露。尤其是在他死时,选的接班人更是显得很脑残。于是,他一死,魏国的皇帝直接就成为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从此再也没有发言权。日子过得比蜀国的刘禅还要窝囊。这样的政权不倒台,世界上就没有可以倒台的政权了
司马炎宣布成为北方最强集团的老总后,中国历史也走进了另一个朝代——晋朝
司马炎即位之后,也跟很多新皇帝一样,先来个大赦,然后改元泰始。(司马炎的年号还是很牛的,跟那个始皇有得一比,估计也是受到始皇的启发。但不管是不是受始皇的启发,总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开始时,总以为自己开创的时代是很牛的,以后他们的子孙也会牛下去,但最后的历史事实告诉他们,他们的子孙很失败。)然后下个文件,任命曹奂为陈留王,生活区在邺城,在他的家里,可以保持着魏国的所有礼仪——比如,身边的工作人员仍然可以称他为陛下,家里的挂历仍然是咸熙年号等——但出了门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这个一国两制的规矩你会觉得很雷人,但也是当年曹丕创造出来的——曹丕若地下有知,肯定哭笑不得
一切好像很爽。但仍然出现了一件让司马炎非常郁闷的事。这个郁闷的事,当然不是某个坚硬的反对党做出什么来,而是他自己的手气太不争气
原来,按照历史惯例,每个开国皇帝都要搞个游戏,这个游戏就跟现在买彩票差不多,就是在宣布就任国家元首的那天,皇帝还举行个抓阄仪式。当然不是抓谁去杀的,而是抓个数字,看看你开创的这个基业能传到几代几世
司马炎一脸笑容地抓了个阄。可当他亮出那个数字时,他那个笑容满脸差点儿就成了泪流满脸。因为,他抓到的字,不是他期待的“万”字,更不是那个“亿”字,而是一个“一”字
那些本来已做好欢呼“万岁”的群臣看到皇帝的脸突然像兰州拉面一样,拉得老长,也都凑过去看,也跟着傻了眼。这些人跟司马炎一样,对这个数字是没有一点儿心理准备的,一时也拿不出什么好听的话来安慰一下这个新科元首——这可是司马炎心情的关键时候,只怕他现在心里全是要杀人的想法,你一多嘴,可就完蛋了
这时,你就知道,那些清谈高手是很有用的
裴楷是个帅哥的同时,也是个清谈高手。清谈高手的最大本事,就是口头应变能力奇佳,可以在一秒钟之间,把好事说成坏事,把坏事变成好事,应对这类突发事件是最拿手的。这时他看到全体在场人都变成了哑巴,如果他再不说话,历史的车轮估计就前进不了了。于是,他在那里很从容地说:“陛下,这个一字是最好的。大家都读过何晏的《老子注》吧?里面不是有个论断吗?‘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陛下抓到的这个一,正说明大晋王朝从今天起,天下清明,好运连连啊。
所有的人这才松了一口气,那个早已沉到肚底的“万岁”这才井喷出来,喊得响彻云霄
司马炎抓到这个阄,是完全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是彻头彻尾的一次愚蠢的乱来。可是后来晋朝发生的事,还真的说不清楚了。西晋王朝,从司马炎开始,到那个司马邺,共经历了四个皇帝。可这四个皇帝中,真正大权在手、说话算话的,居然就只有司马炎一条好汉。其他三个,一个是著名的弱智皇帝,什么也不懂,另外司马炽以及困守在长安、整个势力比个军阀割据的势力还弱的司马邺,也完全是招牌皇帝,不但皇帝当得窝囊,下场也很郁闷。这是不是跟那个“一”字有关呢
当然,你可以说跟一字有关,也可以说无关
很多事,本来就说不清楚
司马炎即位之初,干了一个对后来影响巨大的事。当然,这个影响绝对是负面的
司马炎的智商虽然不如他的爷爷和老爸,但智商还是不低的,在搞定魏国时,还是对曹家的做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他得出的结论是:曹家人太多疑,而且把这个多疑的重点放在自己的家族里,老怕自己的兄弟姐妹来抢自己的利益和权力,于是,从曹丕开始,就一直坚持让自己兄弟靠边站的政策几十年不动摇——不管兄弟的水平有多厉害,也不能让他进入权力的中心。更要命的是,哪个兄弟不幸真的有水平,皇帝兄弟就把他当成打击的重点对象,一直把你打残、打死为止,一点儿不可惜。但这个国家还是需要有人来保卫的,这个江山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掌握的。于是,就放手让外族的人当权,最终弄得权力落进司马氏的手中。可以说,司马氏最终能和平扳倒曹家,而且扳倒得一点儿不费力,倒不是司马氏那几个人有多高的水平,而是曹家自己把自己的实力削弱了,以致司马家在搞事时,曹家连表示不同意的能力也没有——即使有人不同意,但能拿什么来表示不同意,拿什么来反抗?只有乖乖地给人家来个打土豪、分田地,你要是不满,连头也得让人家砍去
于是,在皇帝被赶出皇宫时,个个老实得像牛。至于手下那一班员工,都是“今日魏臣,明天晋臣”,忙着转换身份
这是个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更是血的教训
他在总结了曹魏政权教训之后,马上就进行体制改革,先把曹家的这个不信任自家人的光荣传统废除,接着改革了另一个制度,就是“人质制”。原来老曹家不止不信任自家的人,也不信任别人,但总得有人做事,需要人家去帮他们打仗,对付吴、蜀两个敌人,因此他们就制定了一个政策:凡是带兵出征的高级将领,都得把家属留在首都当人质,然后让你孤身一人上前线。用这一招来防止将军们叛国投敌。司马炎认为,这是缺乏诚信的政策,我司马炎既然改朝换代,就应当努力建设一个诚信政府。所以,老曹家的这些制度不能留下来
他觉得只有把权力交给自己人,才能让他的子孙长治久安下去。因此,他一上任,就先按惯例追尊爷爷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老爸为文皇帝。摆平这几个死人之后,就开始大封活着的亲戚:封皇叔祖父孚为安平王,叔父干为平原王、亮为扶风王、胄为东莞王、骏为汝阴王、肜为梁王、伦为琅邪王,弟攸为齐王、鉴为乐安王、机为燕王,又封群从司徒望等十七人皆为王。他不但封他们为王,而且还给这些王很大的权力——因为这些王都是他的叔伯兄弟。他认为,只有让本家兄弟掌握国家的大权,以后司马氏一有什么意外,他们就像当年那个周幽王一样,到烽火台上做一次人为火灾,这些宗亲就会带着部队从四面八方赶来救援,可做到万无一失,从根本上保证了司马氏王朝能一统江山、千秋万代。哪知,却种下了乱国的大祸根——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没有哪个是千秋万代的,但开国之君就为乱国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的,只有司马炎了
他以为,这些兄弟、这些亲戚是他们家的天生死党,谁敢动他们的奶酪,这些人就会带着大军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对造反者一顿群殴,那些造反的人门板的质量再怎么坚硬也挡不住
他一点儿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做法,为他们家后来的发展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后来,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主要表演者就是他封的这一批亲王
他给这些亲王开了个政策:可以选择封国中的文武官员,组建自己的铁杆马仔
那些亲王一看,当皇族的感觉真好。这样一来,他们跟个小皇帝还有什么区别
于是,晋国一开始就把自己变成一个联邦式的国家
当然,还是有人不敢
不敢这么自专的人,一般不是傻子,就是好人
这个人是个好人
他就是司马攸
司马攸因为他老爸的原因,差点儿成为太子,弄得司马炎机关算尽才保住接班人的地位,到现在仍然极大地刺痛着他的神经。他知道,司马炎可以不怀疑任何一个人,但对他是坚决不信任的。于是,在大家都执行司马炎那个政策时,他一点儿没有什么要求
司马炎以为他纠正了曹丕的错误,可从他对待司马攸上看,他并不比曹丕强多少。
第六章 和平年代的两个皇帝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