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又挑起事端

曹丕又挑起事端 这一段时期,作为三国时代的主角,魏、蜀、吴三个严重对立的集团基本上都像签好合同了一样,集体着手内部的整顿建设。曹叡忙于他的接班,诸葛亮忙于搞定南方少数民族,孙权也是在平定内部的动乱
当然,这些内部事件虽然很麻烦,但处理起来也不那么难。所以,三家很快就把这些麻烦事搞定了。于是,就有人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竞赛
第一个把手伸出来的是诸葛亮
太和元年,也就是曹叡当皇帝的第二年,即227年
本来,第一个揭开三国这一轮军事竞赛的还轮不到诸葛亮,而是曹叡。曹叡虽然刚刚接班,但曹丕留下的辅政班底这时都还很厚道,都老老实实地按既定方针办,踏踏实实地为曹叡工作,个个都尽心尽责,因此,使权力更替得以无缝对接,并没有出现以往换届时的那些麻烦事,还算形势一片大好。曹丕和曹操虽然水平差得很远,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提倡节俭,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曹叡虽然比曹丕聪明,也比曹丕会治国,军事能也比曹丕强,但他却天天想着过奢侈豪华的生活。大家知道,他是甄氏的儿子,甄氏后来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让本来就看她已经不爽的曹丕生气起来,把她赐死。曹叡上台之后,就立即着手为甄氏平反,帮甄氏修造了个豪华的陵园。然后顺便又大建宫殿
王朗到那里视察,看到陵园果然很大很豪华,而陵园周边的人民群众却很苦很贫困,而且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皇家工地,心里很不爽,回来就直接找到曹叡,向他提交了一个报告,对曹叡的这些行为狠狠地批评了一番。他列举了大禹、越王勾践、霍去病、汉文帝、汉景帝等等历史名人,说这些名人都是好大臣好皇帝,他们个个都勤俭得要命。现在宫殿的面积虽然不是历史最大的,但足够大臣在那里列队上班,其他宫殿也足够大家用了。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加强城池建设,加强部队建设,并花大力气把军事、农业做强做大起来,综合国力上升之后,敌人就会怕魏国,就会向魏国举白旗。如果把精力花在修豪宅上,谁也不会怕魏国的。敌人只会跟他们进行军事竞赛而不会跟他们比谁的房子豪华
曹叡虽然心里不服,可一听王朗说得太有道理了,一时也不好反驳。只得在那里很郁闷地下令暂时不要大搞大闹
这个事情搞不起来,那还得搞点别的事才行。于是,他很想在边界搞事,而且这时也有搞事的机会
这个机会是东吴那边的人给他制造的
这时,东吴那里出现了个彭绮事件
彭绮是个造反专业户,主要闹事地点就在鄱阳,离魏国的边境不远。他的手下也有几万人,声势算起来还真的浩大。不过,这家伙觉得以自己的这个力量仍然不是孙权的对手,于是就高举魏国的旗帜,想跟魏国来个里应外合,彻底搞定孙权
曹叡知道后,也立即兴奋起来。他觉得自己刚当了个皇帝,彭绮就把这个大礼送来,实在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几个前任领导人在没有内应的情况下,都还主动出击,去跟孙权对抗,现在有这么个机会,为什么不干一场?即使没有把孙权全面打垮,取得一场伟大胜利也是可以的。于是,他开了一个会议,大家一听,都认为这个仗太值得打了,不打这个仗是犯错误的
可孙资认为打这个仗才是犯错误的。他的理由很简单,鄱阳一带的那些老大,没事时总要起来造反一下,到现在已经造反多次了,而且每次的声势都很浩大,看上去都是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的。可这些人都是为了热闹而来的,才刚刚聚到一起,人家还没有动手,他们就先散伙了。曹丕在分析这个形势时就曾说过,魏国在洞浦一口气杀了东吴一万多人,缴获船只一千多,战绩算是巨大了。可东吴才几天时间,便又集结了他们的水军,继续跟魏国对抗。魏国围困江陵几个月,孙权居然好像一点不在乎,只带着一千多部队守着江陵的东门,而他们地盘上却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动乱。从这可以看得出,现在东吴那帮人很团结,很讲纪律。以此理推论一下彭绮事件,可以得出结论:彭绮目前看上去很嚣张,但绝对不会对孙权构成一丁点儿威胁。所以,还是先围观的好。不要轻易跟彭绮这样的人做事
曹叡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叫停了这次行动
没过多久,孙权派解烦督胡综、鄱阳太守周鲂讨伐彭绮,果然没费什么力量就“将其生擒”
曹叡这才知道,有时候乱来是不行的,乱启动边界军事冲突的后果也不是一件好事
可诸葛亮却不这么认为
在刘备和法正还活着时,诸葛亮只是做后方的总管,基本不参与打仗的事。现在蜀国那些战争牛人关羽、张飞、法正都死了,他是刘备安排的首席大臣,蜀国的所有权力都集中到他的手里。前一段时间,他带着部队平定了南方的动乱,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是他第一次指挥战斗,打得很顺利。但他不满足,他觉得光摆平几个少数民族的老大算不得什么本事。他的最大愿望就是能摆平魏国,然后摆平孙权——当然,这个统一全国的远大理想不光是他一个人才有,孙权和曹叡也同样有这个强烈的愿望。只是,曹叡和孙权觉得目前他们还没有这个实力,因此就在那里好像很老实地做着“热爱和平”的姿态。而诸葛亮却忍不住了,他觉得现在他的力量已经足够去跟魏国叫板了。于是,他给后主写了后来很著名的《出师表》,表示自己要出发了
相信大家都读过《出师表》,在《出师表》里,他虽然把刘禅称为“陛下”,表示自己无限忠于这个“陛下”,其实那个口气全是老爸教训儿子的口气,从头到尾都是语重心长的口吻
不过,从诸葛亮的这个文章看,刘禅确实是个智商不怎么发达的人,如果是刘备,诸葛亮能这么说、敢这么说吗?现在换了刘禅,他只得这么说,不得不这么说
他把事情交代清楚之后,立即带着部队来到汉中
曹叡听说诸葛亮已经来到,认为,这时可以出战了吧?上次彭绮事件是东吴内部的事,他过去插手,理由好像不怎么充分。现在诸葛亮带着蜀军要向魏国发动进攻了,他要是还不闻不问、继续围观,那肯定说不过去。于是,决定全面动员,大家行动起来,在敌人还没有行动之前,主动出击,向诸葛亮发动进攻,狠狠地打击蜀军
又是孙资,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以前咱们的武皇帝去征讨张鲁时,在阳平关差点吃不开。靠误打误撞才侥幸成功。后来,他又亲自带着部队把夏侯渊的残部救出来。他最了解那里的地形地貌了。他曾说过,那里简直是地狱啊。咱们的武皇帝用兵如神,对吴蜀都还忍了又忍,并不是他们怎么厉害,而是因为蜀国的部队都布置在崇山峻岭之间,吴国的士兵都在江河大湖之上,咱们一时还干不过他们,这才暂时不跟他们继续玩下去。如果现在进兵讨伐诸葛亮,不但道路艰险,还要集中全部的精兵,转运军用物资;而且还要防范吴国的进攻,这需要多大的力量?恐怕全国都动员起来都不够应付啊。所以,咱还是采取防守的办法。以咱们现有的力量,只要派个大将守住险要,就足以挡住诸葛亮的进攻。这样,咱只是牢牢守着,不管敌人如何进攻,咱就是不理他们,不用几年,他们就会彻底疲软下去。而咱们则可以在这个时候,休养生息,老百姓不受苦,士兵又得到训练,力量雄厚了,就可以一举把他们搞定。
曹叡一听,大声叫好
曹魏后来在跟蜀国的对抗中,一直采取守势,只是牢牢地守着险要,很少主动进攻,最后还真拖死了蜀国。我想,这跟孙资提出的这个防守战略是有关系的。孙资的这个策略,虽然后来很多人都采取选择性忽略的态度,但这个策略对魏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曹叡听了孙资的建议,对诸葛亮的大喊大叫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着手进行内政改革
他知道,诸葛亮虽然在那里磨刀霍霍,大喊大叫“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其实就那一丁点实力,是做不出什么大事的;现在他最危险的敌人还是孙权。孙权跟魏国就隔着一条长江,只要一有心情,就可以开着大船杀过来,要是追他,他跳上大船又乘风破浪开溜,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他把重要的心思都放在长江沿岸这边
他任命司马懿为都督荆、豫州诸军事,在宛城办公,全面负责对吴作战
这时,吴、魏先后出现了两个事件,第一个是韩综事件
韩综是东吴人韩当的儿子。韩当此前是东吴牛人一个,可他只牛到这个时候就死掉了。韩综平时仗着老爸的势头,到处做违法乱纪的事,别人也拿他没有办法。可韩当一死,他就害怕起来,带着自己的家属和部下跑到魏国这边投降
当然,韩综的出走,对东吴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而韩综到了魏国,也让曹叡他们很爽
这个事件,对于韩综、东吴、魏国而言,都是赢家。但另一起投降事件,动静闹得很大,而对于有关几方来说,基本都没有赢家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