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轻松的征服

最轻松的征服 这颗稻草如期而至。隋文帝一朝,有个大将叫王世积,一生南征北战,功勋赫赫,他曾随韦孝宽平定尉迟迥之乱,其后又在平陈之战中立下大功,而此次东征,他也是被杨坚任命为行军主帅
王世积这个人,实际是个相当知进退的人,他看到杨坚为人苛刻,满朝勋贵,少有能善始善终的,所以,他也不免学习当日陈平的路数,成日纵酒高会,不问世事,一心韬光养晦。但是,有句话叫做,人倒霉了,喝酒塞牙缝,放屁砸脚跟,王世积同志的遭遇,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王世积有个亲信,叫做皇甫孝谐,这家伙犯了罪,被官府追捕,后来逃到老上司那儿,祈求老上司给脸。王世积一想,隋文帝是何等样的皇帝?要是得个窝藏罪犯的罪名,岂不是贻人口实?于是,王世积就没有接纳皇甫孝谐
因为这个关系,皇甫孝谐倒了霉,被发配去了桂林,在总管令狐熙手下当差,结果这位令狐熙对皇甫孝谐也很不咋地。皇甫孝谐午夜梦回时,想想如今自己混到了这份上,都是为啥?还不是王世积这老鬼不仗义?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于是,皇甫孝谐就上疏一封,大力控诉王世积,说他造反。奏疏里是怎么说的?“世积尝令道人相其贵不,道人答曰:‘公当为国主。’谓其妻曰:‘夫人当为皇后。’又将之凉州,其所亲谓世积曰:‘河西天下精兵处,可以图大事也。’世积曰:‘凉州土旷人稀,非用武之国。’
概括一下这封奏疏,就是四个字——胡言乱语,连捕风捉影都说不上
但是,就是这样一封要啥没啥的奏疏,却让王世积倒霉了,悲催的王世积,在没有任何犯罪证据的情况下,被杀了…
大家无语了吧?赶上这寸劲儿,王世积是死也得死,不死也得死了。收留皇甫孝谐吧,担个窝藏钦犯的名号,照杨坚的性格,恐怕也好过不了;不收留皇甫孝谐吧,大家也看到了,就是这情况。所以,一句话概括王世积的遭遇——这就是命啊
王世积这个案子,牵连甚广,我们倒霉催的高颎,也就被搅进了里头
据说,在审理王世积案的时候,王世积爆出了些猛料——一些鲜为人知的宫禁秘闻,他还说,这都是从高颎那儿知道的。然后,又据爆料,王世积曾经送过高颎一匹名马
这两件事儿,哪件都是天大的事儿,一是窥探皇帝隐私(古代皇帝最怕这种事儿),二是结交大臣、结党营私(苏威就因为这一条倒了霉),还了得?于是乎,本来就有意废黜高颎的杨坚,彻底找到了口实
当然,真正给高颎致命一击的,还不是这两件事,而是,当高颎快要倒霉时,朝中的大佬们,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弥、刑部尚书薛胄、民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人,联名为高颎作保
这不作保还不打紧,作了保,那麻烦就真大了。为何呢?朋友们,所谓“帝王心术”,最关键,就是要学会逆向思维。你想,这么多人为高颎作保,而且都是地位权力举足轻重的大佬,这说明啥?这不就说明高颎的力量已经强到了可以操控朝局吗?不就更加坐实了高颎结党营私的罪过吗?这样的人,皇帝会怎么处理他呢?所以,作保这事儿,不但救不了高颎,反而会更加害了他
于是,杨坚发了雷霆之怒,斥责这些人跟高颎结党营私,祸乱朝政,是“高党”成员……杨坚这一发飙,朝内还有人再敢废话?于是,高颎终于倒霉了,他被免除了一切官职,回家当了个闲人
当然,“王世积案”最其妙的地方还不是如此,而是,此案的始作俑者,“胡言乱语”的罪犯皇甫孝谐“因功”升任上大将军…
高颎的倒霉,当然只是个开始
过不多久,隋文帝在秦王杨俊府中摆宴,让高颎作陪,席间高颎非常悲怆,泪流满面,连一直在打高颎小报告的独孤皇后也被感动,留了两滴泪,但是,隋文帝是怎么对高颎说的呢?他说:“朕不负公,公自负也。
如果有人听不懂这句话什么意思,隋文帝还对侍臣做出了解释:“我于高颎胜儿子,虽或不见,常似目前。自其解落,瞑然忘之,如本无高颎。不可以身要君,自云第一也。
隋文帝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本来拿高颎当儿子看,一天见不着,还总挂念他,自从他离职之后,就忘了这个人,好像此人根本没存在过。为什么?因为高颎犯了忌讳,想要控制皇帝,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了
唉……其实高颎的问题哪有那么复杂呢?一切的一切,也无非是因为他是太子党的骨干,卷入了夺嫡之争的是非而已。只是,杨坚又何尝能够说破呢
过不多久,又有人打小报告,说:“高颎的儿子高表仁对高颎说,当日司马仲达借病不朝,最后夺取了天下,老爸您现在碰到了这事儿,谁说不是福气呢?
司马仲达(司马懿)的故事,大家想必耳熟能详
当日,大将军曹爽排挤司马懿,司马懿索性装病不朝,甚至有人去看他,他还装出一副要死的样。司马懿的表演彻底迷惑了五大三粗的曹爽,真认为司马懿命在旦夕,于是,司马懿果断发动反击,趁着魏帝曹芳和大将军曹爽去扫墓的当口,发动政变,一举夺取了魏国的政权,为日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执掌朝政,乃至孙子司马炎篡魏自立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的故事,历来被很多因故在野的野心家视作“以退为进”的绝佳范例。因此,现在有人用这样的事情来告发高颎,无非是暗示高颎有造反之心了。当然了,高颎被告发的这事儿,基本可以判定是假的,无非是高颎倒了霉,苍蝇们找到了见缝叮咬的机会,以前他得罪的那些人,想要落井下石,将其置于死地罢了
不管是真是假,杨坚都会当真的处理,于是,高颎被送入内史省审讯
苍蝇们继续闻腥而来——又有人上奏了高颎其他的事情,说,有个法号真觉的和尚曾经对高颎说:“明年国家会有大丧。”又有尼姑令晖一旁附和:“开皇十七年到十八年,皇上会有重大劫数。开皇十九年,皇上估计是撑不到了
这事儿说的就更严重了,居然开始请人推算皇帝的寿辰了,这不是造反是啥?当日北周的元勋侯莫陈崇不就是因此而被诛的吗
杨坚自然是很愤怒,大发飚:“帝王岂可力求!孔子以大圣之才,作法垂世,宁不欲大位邪?天命不可耳。颎与子言,自比晋帝,此何心乎?”(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帝王是不能“力求”的,而是“天命”,孔夫子那么大才,不想当皇帝么?没那个命。高颎跟儿子自比司马懿,其心可诛啊。
杨坚这么说,意思就是坐实了高颎图谋不轨的罪名,底下的大臣们当然也很识相,纷纷表示高颎罪大恶极,其罪当诛
杨坚长叹一口气:“去年杀了虞庆则,不久前又斩了王世积,如果再杀高颎,天下人把我当什么了?
于是,高颎躲过一劫,只是被免除了爵位,成了庶民
高颎是文帝朝早期第一权臣,第一受信任的臣子,《隋书》和《资治通鉴》记载了很多当年他受宠时的情况
高颎作为重臣参与灭陈之战时,就有人向隋文帝进谗,说高颎要造反,结果隋文帝怎么处理的呢?隋文帝一开始就没让高颎知道此事,只让他专心办事,等到事成之后,对他大加封赏,然后才说出了此事:“公伐陈后,人言公反,朕已斩之。君臣道合,非青蝇所间也。
其后,高颎要让位,文帝也不允许,还出言宽慰,下诏褒赞
后又有右卫将军庞晃及将军卢贲先后中伤高颎,均被隋文帝罢免,还当面抚慰高颎:“独孤公犹镜也,每被磨莹,皎然益明。
后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又上奏称水旱不调,说这是高颎的责任,文帝的处置一如既往——将二人重加治罪
后来隋文帝巡幸并州,高颎便是留守长安,处理政务,回京后又是赐缣五千匹,复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
其夫人贺拔氏卧病在床时,隋文帝不断派人前去讯问病情,络绎不绝。后隋文帝至高颎家,赐钱百万,绢万匹,并赐以千里马

高颎在位高权重之时,他的母亲时常提醒他:“汝富贵已极,但有一斫头耳,尔宜慎之!”以此,高颎这么多年,也时常战战兢兢,如今,霉运终于降临,自己反而松了一口气,“高处不胜寒”的日子终于结束了,不用担惊受怕过日子了
只是,能够松一口气的,似乎也只有高颎,在高颎的羽翼下勉强维持太子之位的杨勇,恐怕,要深吸一口气了……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