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容情

法不容情 臧克家诗作《有的人》首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可是他还活着。”我以为用后一句来形容主父偃,自是恰如其分
主父偃当年连升四级,一时间成为朝中年度“新人王”,“良人三策”的出台,更是增加了其在汉武帝身边飘红的程度。但乐极生悲,主父偃想对齐王“公报私仇”,结果“仇”是报了,但最终却弄得个“同归于尽”的悲惨下场
当然,这个悲惨下场的出现,还跟他的“良人三策”有关。因为在第一策中在河套地区建立东朔城一事,他和朝中另一位红人公孙弘意见相左,结果睚眦必报的公孙弘怀恨在心,主父偃的死完全是拜公孙弘所赐
主父偃是死了,但他的另两条建设性意见却并没随着他的死去而消散,相反还“活”着。先来来看他的“举全国之富豪迁徙茂陵”这个建议吧
茂陵是汉武帝上台后就为自己找的一条超级后路——修建大型陵墓。这座大型陵墓的修建直到汉武帝死才宣告结束,其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唯秦始皇的骊山陵墓可以相媲美。但修建之初,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太发达,是全国人口密度较低的地方。汉武帝把自己的茂陵选择在这块风水宝地后,便一心一意想把茂陵地区建设成“富强、民主、独立、自强”的一座“小香港”似的城市,主父偃的建议正和汉武帝对茂陵进行“招商引资”的战略目标不谋而合。于是,主父偃的建议一出,汉武帝便下了一道诏书,各郡各户,凡个人私有财产达到三百万以上的“富翁”,限期搬到茂陵,留头不留家,留家不留头
从此,我们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汉武帝在茂陵建自己的陵墓,而全国的大大小小的富豪们却举家千里大迁徙地到荒凉陌生的茂陵来为自己建“别墅”。自然有很多人心里不乐意了,但大多数富豪却敢怒不敢言,毕竟谁都不敢拿自己的脑袋来开玩笑
众人都不敢,但有一个人却是例外。这个人的名字叫郭解
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条骇人听闻的新闻:大致是说江西抚州市临川区法院一名职工在上班的时候开了个小差,溜到外面去做了一件与工作无关的小事,但这件小事带来的反响却很不小。其实他只不过在办公室闷得慌,手痒的他到外面参与了一起打架斗殴事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打架就打架吧,松松筋骨也好。但他在殴打对方的过程中,却并不按“江湖规矩”办事,怕对方还手,边打边进行恐吓,说了一句牛得不能再牛的话来:我是法院的,我代表国家罗汉,花100万弄死你这个农民
虽然最后迫于舆论的压力,有关部门对这名嚣张至极的“国家罗汉”进行了拘留处理。但“国家罗汉”四个字从此在网络上成为最为流行的用语,风靡一时
闲话不多说,我们将要看到的郭解,就是在汉武帝时这样典型的“国家罗汉”
郭解,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县南)人,世代都是“大地主”,有钱有势,人称“关东大侠”,是方圆数百里有名的重量级人物。家里的钱据说可以用屋来堆,手中的权势也不容小视,据说跟朝中的卫青“交往甚密”
人家世世代代生活在河南,突然要搬到茂陵去,郭解当然不乐意了。于是他便找到卫青,请求卫青帮他说说情
卫青得了好处,自然要为人家办事了,于是就请汉武帝通融一下,并且给汉武帝的话是郭解家里很穷,不属于搬迁之类的人
卫青原本以为这样可以“蒙混过关”,但不料汉武帝不是那么好含糊的,他幽幽地反问了一句:“能请得大将军为他说话的人,难道会是贫穷寒酸之辈吗?
就这样,卫青的求情失败后,郭解一千个不心甘、一万个不乐意地上路了,到了茂陵,也不知是出于对上级政策的不满,还是为了打击报复,总之郭解摇身一变,由富翁变成了了黑帮的老大,把“为富不仁”四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然,鉴于茂陵搬迁过来的都是“大腕”级别的人物,再加上又是汉武帝直接管辖的“直治区”,郭解纵有三头六臂也没敢“造次”,他敢“造次”的地方是他的老家轵县。郭解人搬到了茂陵,但手下的人却在轵县,但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身在茂陵心在轵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目无王法,想杀就杀
2.武力办事,明抢暗夺
3.强占民女,司空见惯
4.顺我者生,逆我者亡
随后郭解的恶名远播,汉武帝也不断接到有人举报郭解的罪行。汉武帝就令县官下达了八个字的指示:“严加调查、严肃处理。”但调查来调查去,处理前和处理后都一个样,县官给汉武帝的回复更加简单明了,四个字:郭解无罪
OK,连管郭解的“父母官”都说郭解无罪,郭解是个好人了,汉武帝也没话说了,只好对郭解状告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事情到这里,眼看就没有什么波澜可言了,汉武帝在长安做他的大汉皇帝,郭解在轵县做他的“土皇帝”,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都相安无事。但嚣张的郭解不会想到,他的一次“无意”之举,却使得他的“井水”犯了汉武帝的“河水”,从而引来了汉武帝“龙颜大怒”的杀身之祸
事情的起因是郭解无意中杀了一个人,如果在平时,他这个土皇帝杀一个人、草菅一条人命那是连眼都不眨一下的小事,但这一次却是例外,他杀死的是一个儒生。汉武帝重用的主父偃、公孙弘等人都是儒生出生,所以说此时的儒生都是汉武帝身边最亲近的人,换句话说就是“自己人”。都说打狗得看主人,郭解这一次无疑只是看到了“狗”,却没看清狗背后的“主人”。这个儒生只不过是说了郭解几句坏话就遭到“割舌之刑”
太岁爷头上动了土,汉武帝不能再袖手旁观了,再次下令有关部门对这件事进行“严加调查、严肃处理”。汉武帝满以为这次县官一定会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然而,县官的回复还是那四个字“郭解无罪”。这不是明摆着“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县官忽悠了汉武帝一次就够了,这第二次忽悠终于引火烧身了
正在这时,丞相公孙弘站出来了,他已对汉武帝的心里想法“洞若观火”,于是他主动请缨去轵县调查这件事
丞相愿意亲自出马,汉武帝当然愿意了。不久,公孙弘回来了,把一大堆收集而来的郭解的罪状交给了汉武帝。随后的事就没什么悬念可言了,郭解不但死有余辜,还株连九族
汉武帝时期典型的“国家罗汉”就此烟消云散。

相关诗词

分类推荐

更多

热门诗词